说起来真吊诡。大选何时举行,根本不应该问首相,决定大选日期者不是首相,而是大马选举委员会。
7名选委会委员在首相向元首寻求御准,解散国会后的60天之内,决定大选日期。根据《联邦宪法》,大选日期(提名和投票日)是选委会敲定和公布,首相仅是宣布解散国会而已。
当然,实际的政治操作却是另一回事。若你问选委会何时举行大选,他们大概会说:“等国会解散后,我们会在60天内决定。”
你问首相,他告诉你“《可乐》不会公开其汽水的秘诀”。无论怎么推敲,都不会有答案。前线的新闻从业员们都试过了,而且很多次。我们很难猜测大选日期。倒不如思考,困扰纳吉的内外问题解决了多少?
外在问题相信已经处理得七七八八,该解决的都化解(或暂时止住),如百万公务员的薪金制、养牛弊案、经济和其他争议性强的课题。其馀的是根深蒂固印象,或制度性问题,或受限于宏观环境和国际趋势,难以瞬间调整。
至于内在问题才是最头痛。巫统内部问题,胜望候选人与地方诸侯的争线站,多个州属的大臣人选(吉打、霹雳、雪兰莪、吉兰丹和登嘉楼等)未能定案。大臣人选与地方派系纠纷有关。
妥善处理大臣课题,可降低扯后腿事件。其他内部问题包括,国阵成员党内难念的经,以及东马政党的情绪和要求。这些情况看似不严重,若处理不当负面效应将辐射到其他地区。这些内部问题的处理程度应该是五五六六而已。
外在和内部问题的重叠,是另一个须关注的情况,比如莎丽扎和养牛弊案、沙巴非法移民皇委会和沙巴国阵、华教师资和华基政党、苏丹街课题与华基政党等。
此外,不得不提新选民的数据和角色。我们都知道新选民和年轻选民,两者看似相同,却不一样。
根据数据,大马约650万年轻选民(21-35岁),当中包括首投族、308第一次投票,或者在2004年和1999年投票的年轻人。惟,他们当中28%或约400万人未登记为选民。
308之后的新选民人数不断上升,2008年(13万)、2009年(28万)、2010年(85万)和2011年(113万)。
换言之,过去4年,新选民人数增加约240万人,占1240万选民总数的20%。这群错过308政治海啸的新选民,将比其他年龄层选民,更珍惜手上决定国家和自己前途的一票。
另一批经历308政治海啸和1999年烈火莫熄的年轻人,心中那团火随时可被点燃和蔓延。他们对政策、政治、政治人物、民主、公正和自由有更高的追求。
第13届大选是纳吉首场寻求人民委托的选举,他须谨慎处理国阵面对的内外问题,以及新选民的挑战,才能以更漂亮的成绩执政,至少取得比阿都拉更好的战绩。
一旦上述问题解决得八八九九,才是最佳的选举时刻。这会是6月吗?抑或年尾?还是明年初?
老话一句,若搞得懂就答人,搞不懂就问人,没有人懂还可以问纳吉,但未必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