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不是为考试,考试不是为成绩”是许多人都会讲的话,但现实中真的做得到吗?
曾经和大批中学生相处,当他们的半个“保姆”,在搞活动时大家开心得很,但说到考试压力,全都变成了泄气的气球。
这些在学校已属资优生的孩子们,在PMR少考了一科A,就哭得泪如雨下;在SPM考了全A,但不小心有两个A2,就气得躲在家中两天不见人……,这种情况看在眼里,除了傻眼之外,也为他们感到无助和无奈。
说到底,是因为家庭给的有形或无形压力,让他们不得不重视考试成绩;是因为他们不想成为家庭的负担,所以得逼自己考得好,才能够申请到奖学金。
大家都知道,许多富豪都没有高学历,他们靠的是自己的毅力、判断力及耐力,才步向成功之路。可是,却有更多没有高学历的人连自己都养不起,到头来需靠家人才图个温饱。
无他,社会要求和以前已不同,除非你有特殊本事,不然一纸文凭永远让人活得(至少在工作上)比较有尊严些,这张“纸”,在十多年前甚至被视为“护身符”。
记得多年前,一位要嫁人当家庭主妇的姐姐自嘲地说,有了这张“护身符”,以后婚姻出什么问题,或是丈夫的经济有什么问题,至少还可以找到薪金比较高的工作,不用带著孩子“乞讨”。
但,在这个当银行出纳员都得有大学文凭的年代,如果这位中年姐姐再出来找工作,或许未必能找到高薪工作。但如果没有一纸文凭,或许连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大家从小被家长灌输的观念,就是“读好书考好成绩,才会有前途,父母才能享福,子女才能无后顾之忧”,这么说,孩子们考试怎么会无压力?
要踏出社会后有最基本的高薪,就得考出好成绩,以便考上本地著名大学的“抢手科目”,不然就得花父母的钱到国外深造。
有名打了一辈子工的同行前辈,有幸生了两个成绩非常优异的儿子,但却同样不幸地考不到本地大学第一志愿,也“抢”不到本地奖学金。但他们却考获英国大学的一半奖学金,最后前辈咬紧牙根送了两个只差两岁的兄弟留英,用光了所有退休金。
幸好,两名公子学成归来后都找到优差,高职厚薪,足够让花光积蓄的老爸老妈享清福,大家才松下一口气来。
如果没有一位拥有丰厚退休金的父亲,叫学生怎么办?所以,还是考好SPM或STPM吧!因为可能差一点点,即使多个A2就差天共地。
年前香港政府的教育广告有一句口号“求学不是求分数”,它虽道出了教育的意义,令学生感动不已,但却不实际,最后只沦为社评人员的笑柄。
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要国民“认真学习,重学识不重分数”,首先政府得给予子民足够的学习空间,包括大学学额,而不是空喊一些令身受其害学生听了只觉得刺耳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