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农民遇到贫瘠之地都选择放弃,然而工艺工程师邓修豪却凭著坚毅不屈的精神,修读“活力农耕”并融会贯通,化腐朽为神奇,利用有机绿肥养地法改变土质及养活土地,进而种出漂亮的有机农作物。
化名“阿鸟”的邓修豪与太太吴淑娟都是专业人士,在11年前接触了“活力农耕”(Bio-Dynamic Agriculture)后,运用有机绿肥养地法,将不能种植的贫瘠之地,成功改变土质及养活了土地。
邓修豪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表示,土地有如银行户头,若要从户头提款,就必须确保户头拥有足够存款,若要农作物丰收,就要有好的土质,而养地就是“存款”动作。
纵观现代农耕,许多农民都没有养地,只当土地为提供粮食的媒介及载体,但他视土地为他的伙伴,他注重养地是因为只有养活土壤,才能种出好的农作物。
绿肥养地法有好些程序,首先将动物粪肥均匀地倒在田里,接著使用深耕机犁地,将土地结构“撕裂”,确保土壤内有空气及水流动的空间,同时把粪肥混入田里。
“然后,将绿肥作物的种子撒在田里,直到种子长大及开花后,就把绿肥作物的株割碎,再犁进田里,成为腐殖质肥料,这程序为‘还田’,这样为一轮的养地周期。”
绿肥作物的开花期胥视绿肥种类,例如绿豆要约40天及太阳麻约60天,绿肥作物将分解粪肥,到了开花时候,整个株的营养为最佳,被犁进田里后,将改善土质。
“绿肥为土壤里的微生物提供养分,日子久后,微生物就会令土壤肥沃起来,而在接下来种菜期间,就不需要为农作物放任何肥料,通过养地就能保障永续农耕。”
他指通常大部分都用豆科绿肥,因为豆科作物的根部有根瘤菌,这根瘤菌里面有著固氮菌,能将空气中的氮气固定下来成为氮肥,增加土壤里的氮肥含量及肥沃度。
通过运用活力农耕绿肥养地方式,邓修豪成功将位于霹雳州埔地约1.5英亩的地段化为良田,并命名为“鸟家农场”。
他说,经过养地多年后,农作物逐渐多样化,包括玉米、花生、红薯、香蕉、木瓜及羊角豆等。
活力农耕遵循大自然法则 采蔬瓜类轮耕制
邓修豪表示,活力农耕是遵循大自然规律,同一片土地不可持续栽种同样农作物,必须轮耕,一轮养地周期可种2次农作物,即一次菜及一次豆类或瓜类的农作物。
因此,他将农场分开数个区域,并种植不同农作物,让土壤获得休养生息,土壤微量元素能够恢复,而微生物也能在土壤继续繁殖。
在作物收成以后,邓修豪采取“社区支持型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的营销模式,直接将农作物卖给消费者。
基于是小规模经营,他无法将农作物供给商家,而是直接卖给消费者,而这模式为他带来营利最大化及不需大量种植。
“CSA概念在外国盛行已久,在此模式下,消费者更能了解农作物的来源,确保买到没有农药的有机产品,可安心食用。”
邓修豪也透过有机生活市集、艺术与文化活动及举办分享会,让更多人接触及认识鸟家农场的有机种植,进一步开拓市场。
此外,他认为消费者若要吃到有机产品,必须做三件事,即认识该名农夫、参观该农夫的农场及确认该农场的产品有机认证。
对此,他的鸟家农场于每周六上午9时至11时,开放让人参观,他将在2小时内讲解活力农耕、绿肥养地、有机堆肥等有机种植。
植物状况反射土壤属性 农作物不健康易引虫害
邓修豪表示,植物状况将反射土壤状况的属性,植物不健康代表土质不好,不健康的农作物才容易引来虫害。
他认为,健康的农作物不是害虫的食物,因为健康的农作物外层会有保护层防止虫害,即使有虫害也不致于令农作物致命。
“虫害有如‘信使’,仿佛告知我们的准备工作不够好,如果农作物有虫害,就表示土质贫瘠,养地做得不够好。”
他从不使用化肥或除草剂等农药,而是通过绿肥养地法,养出健康的土壤。在他的农场,是嗅不到化肥或除草剂等农药的异味。
另外,面对近日的极端气候,下雨后潮湿度高,农作物如茄子树大部分被真菌侵袭,邓修豪用天然的木醋液为受感染的部分进行消毒。
“当阴天或雨季的时候,绿肥及农作物就会生长得不好,农作物的株就会变弱及不健康,届时就爆发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