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是农业耕种不可或缺的资源,而水耕法在无土种植的情况下,需水量是否必然比土地耕种来得高?
其实,只要将水耕法的技术掌握得当,将多余的水掺入养分水源,或称营养液,经过系统过滤处理,循环再用,就能在水耕种植过程中,节省水源,降低成本。
在怡保昆仑浪附近耕种的翠谷种植园东主林炜盛指出,其使用的水耕培植营养膜技术(NFT)所需水源,比土地种植少一倍或以上。
就以他的储水池为例,150尺宽、18尺深的水池,以土地耕种在一个月内可耗用所有的存水,但以NFT水培法,水源可维持2至3个月。
“主要是水培法可系统化掌控水流,以及营养液的浓度和酸堿值,而此水培法中使用的循环式灌溉技术可减少水源及养分的流失。”
他补充,在采收后,定植杯、培土和椰丝也可再循环使用,在此情况下,不仅能节约水源,也能减少农业废料,免于对环境带来污染。
林炜盛来自农民家族,父亲和爷爷皆是农友,在他继承后,于8年前从金马仑高原迁往怡保平原种植,曾使用椰丝包的滴灌水耕法。
“但我发现此类滴灌水耕法轻易让养分和水源流失,于是他改换NFT技术的循环灌溉水耕法。”
他解释,虽然搭建和装置水耕系统的耗资费用比土地耕种来得高,不过该水培法可系统化管理种植,无需人手操作,从而减低人力成本,另外,植物生长密度比土地种植高,可带来较高的产量。
他指,该水耕法是在开始时将秧苗、培土和椰丝放入定植杯栽培数天后,移到流水种植槽,确保植物的根系在槽内,透过流水不断循环,根系可充分吸取营养液。
“要如何平均让每一棵植物都被流水洗礼,则讲究槽头和槽尾的斜度需约20度,水流从高至低,从槽头流到槽尾,8尺长的种植槽里每一棵植物都不会被忽略。”
他指,植物没有吸收的回液就会流回中央输水系统,经过自动化系统处理和过滤后,透过电泵动力重新输出,回到植物种植槽,这能减少营养流失,也不会浪费水源,达到省水效果。
他所经营的菜园主要种植各类蔬菜供应给市场,包括大白菜、小白菜、芥兰、菜心花和芫菜等。至于菜心,因树身会长太高而不适于用水培法种植。
水培弱点 没及时发现害虫会繁衍散播
林炜盛指出,蔬菜在土地种植一般上需要一个月才有收成,而采用水培法,从秧苗至收成只需25至26天,缩短了至少4至5天。
不过,他不讳言,任何种植方式有优势也有短处,而水培法的弊端就是当种植者,未及时发现有害虫入侵或病菌来袭,就会蔓延扩散。
“基于水培法的种植密度高,若一棵植物有害虫侵袭,我们没有及时清除和处理,那么害虫就会繁殖越来越多,这会造成极大的损失,更甚情况会导致一棵菜都采收不了。”
他指本身就吸取过教训,因为这问题而被迫扔弃以5辆Hilux四轮驱动车载满的芥兰。
“因此,用此水培法的农友需要谨慎和时刻留意植物的状况,避免病虫传播,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他仍在自行研究农用酵素,即以鱼尸和益菌混合发酵;若试验成功,届时就可以将该有机酵素替代溶解性废料作营养液的主要肥料。
“目前,我依然是使用溶解性肥料,掺入水中输送给每棵植物。”
免环境污染 循环使用定植杯和培土
水培法在每次蔬菜收成后,会有植物根系、旧泥和椰丝残留在定植杯内。鉴于定植杯是以塑料制成,若为了贪图方便,随意丢弃,该废料将会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避免引发环境污染问题,林炜盛耗资入购一台分离机,以方便进行定植杯与残泥的分离工作。
“我也称它‘洗衣机’,就是在经过它的搅动过程,定植杯的泥土和植物根系就会分开,如此一来,我可以重新使用这些定植杯,而旧泥经过益菌加工,也可再循环使用,用作新一轮秧苗种植的培土。”
他指该分离机在一个小时内,可分离30篮至40篮的定植杯与泥土,用此机械方便及简化他收成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