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剧变成全球热潮,它还能保有灵魂吗?
《鱿鱼游戏》第一季本是一场关于资本压迫、人性崩坏的寓言,却也因为爆红,从反乌托邦变成了金蛋母鸡。当续集接连诞生,我开始怀疑,到底是在看人性实验,还是在看一场迎合市场预期的延长赛?
无可否认,《鱿鱼游戏》第一季的成功前所未有——14项艾美奖提名、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金球奖得主……不只是韩剧的高峰,它更成为韩国软实力进军全球的代表。但正因如此,续集的压力便不只是创作,而是对产业、对平台甚至对国族文化的一种背负。
许多观众对第二季失望,我当时仍保留评价,因为导演黄东赫早已说这是三部曲,必须看完第三季,才能完整理解主旨。现在看完第三季,我得说在结构上的确收得更完整,但也更清楚地暴露出一件事。
观众真的不需要它。
第三季的游戏设计诚意十足,从匿名投票到模拟民主审判,关卡更复杂,节奏更紧凑,试图打造另一种张力。但问题是人物虽多,却难以建立起情感重量。像是朴圭瑛与李阵郁为了孩子的支线、朴成焄要守护孕妇曹柔理的任务,看似要在人性中加入一点温暖,却因铺陈不足,成为剧情包袱。
而观众最期待揭晓的是李秉宪与魏化儁的兄弟对峙线,为何李秉宪会黑化?游戏到底是谁设计?为何持续进行?这些第三季仍未解释。当一部剧把最核心的世界观悬置三季却无交代,反而在角色血溅之际丢出些许廉价温情,那它还剩下什么?
曾经的《鱿鱼游戏》让人颤栗,不只是因为血腥,而是对当代社会现实的暗喻——负债、竞争、资源不公,全都浓缩进那几个鲜红的游戏场景里。可到了第二三季,这样的社会隐喻被淡化,转而强化剧情反转与视觉冲击,甚至看起来更像是一场Netflix风格的大型生存秀。
这不是创作力枯竭的问题,而是整个影视产业在面对“IP成功”后的典型困境。当原创爆红,续集便成为资本指令。从《纸房子》到《黑镜》,从《The Handmaid's Tale》到《鱿鱼游戏》,我们一再看到创作者在市场与初衷之间挣扎,最后只剩下能被量化的续作寿命。
《鱿鱼游戏》第一季的结尾,原是最佳的停笔时刻。那名走出游戏、染红头发、回望机场的男人,眼神里藏著反叛与悲悯。那一刻的作品有灵魂及态度。但当第三季选择继续,却无法超越这个结尾时,整个系列就变成了“只能继续,不知为何要继续”的悲剧。
剧中经典台词曾说:“大家在这里是平等的,不管你外面是什么人。”可当连续三季看著相同的剧本换了场景与面孔,却没看到新的人性角度或社会解答,那么我们也该反问:观众与创作者之间,真的平等吗?还是我们都早已沦为这场游戏的被动参与者,只能不断按下“下一集”?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