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知以前有某些外国人初听到“华教”,还以为是本国华人的某种宗教信仰,而今应该是甚少发生此误会了。惟若说华文教育对不少本地华人有某种准宗教意义,或也不为过。虽说华教并未涉及超自然元素,但亮点是某些华人对其所投注的信念和热忱,以及所实践的方式,已相等或接近宗教行为了,以至于华教似乎也具备了某种“神圣性”。
之前提过早期部分星马、印尼土生华人试图建构民族宗教,即孔教,但显然不被占主流的新客华人菁英所欢迎,毕竟当时流行的西化和现代化论述不太欣赏传统儒佛道元素,乃至也不太认可宗教本身,普遍视之为落伍、有害的时代残馀。然若说华文教育,则被广大新客华人及其后裔所认可,这或与当时风行的民族主义(乃至反殖意识)相干,且民族主义还是现代化的核心或基础之一。易言之,大家有华族的建构有系于成功的华教的共识。
确实,若非华教,本国华人的集体认同或不会像今天那么根底稳固、纽带强韧。虽说也有不少华人并未接受过华文教育而仍自我认同为华人,甚至积极参与华社各大小事务,但若非有足够的受华文教育者构成一广大、紧密、活跃的社会平台和网络,包括催生并维持众多华社民间政经文教建设,非受华文教育者要主观、主动探寻、维系和夯实其华人认同恐怕也不易。
某些论者主张即使不通过华教,华人的民族或族群性也能够维持,这理论上或不无道理,比如不少海外犹太人主要便是通过宗教信仰,而非共同语言来保持其民族身分。也有人主张重点在于语言的内容,而非特定语言才能建构民族认同,如说中华文化也能通过其他语文来传承,进而建构华人认同,这其实也没错,诚如华教遭严重打压而被断层后,部分印尼华人其实是通过印尼语来进行文化传承工作,包括今天的印尼孔教、北传佛教和华人民间信仰。
惟无论如何,由于华文天然地与中华文化,乃至文明有著数千年的内在关系,是以通过其他语文,恐怕在文化理解和传播上还是会略逊一筹(乃至“大逊多筹”)。之所以,若非无可抗拒的外力逼迫,华人著实没必要舍弃华文教育来建构民族认同。虽说今天的华文已非传统的古文,今天的华文教育亦非以教授传统文化为主,但还是一种比较有助于开启、连接中华传统知识及智慧大系统的语文培养和教育方式,所以人们实在无谓去“舍易求难”。
职是之故,马来西亚华教的准宗教神圣地位,很大成分上是与华人的民族或族群认同建构息息相关的。其甚至多少成了华社的某种“生存底线”,也成了族群政治的某种“敏感课题”。惟随著时代演变,其实某些华人,包括受过华文教育者,也似乎不太在乎民族或族群认同了,因而对华教的态度也渐变成无可无不可,不太珍惜,乃至还视其为“政治不正确”,虽或不反对,但却也不会致力去支持、推广、捍卫之。
也许,除了建构民族或族群认同的刚需,本地华教也得开始寻求或更凸显其超越民族或族群性的价值和意义了,尤其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非华裔选择进入华校或选修华文。惟超越并非否定上述刚需,两者之间不一定得非此即彼,仅需保持平衡即可。总之,华教对于华人,还是可以保持其神圣性的。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