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黄埔军校一百周年纪念(1924-2024)。回顾黄埔军校的成立,确实可以称为孙中山点燃的第一把革命火花。
孙中山(1866-1925)在他成长的年代,很痛心地看到一幕又一幕的悲剧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终于激发他组织国人要和腐朽的清廷决一死战。
整个事件基本上起于1830年后,因清政府对鸦片的祸害十分痛恨,乃著令朝廷充公来自英国的鸦片,在那个年代,许多中国人因吸食鸦片而变得瘦骨如柴,简直不成人形,更没有劳动力。于是清政府乃在1837年委任两广(广东和广西)总督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全面取缔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钦差大臣在虎门销毁充公而得的鸦片19187箱及2119袋,合共237万馀斤,历时23天才焚烧完尽),也因之使英商蒙受严重的损失。
在1840年,英国派出军舰打进南中国海,是为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吃败仗后,在1842年被迫签署《南京条约》,割让香港予英国,并开放厦门、广州、福州、宁波与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这是第一次中国领土沦为英国侵略的殖民地。
1860年,英国又心有不甘,再次进攻中国,不但焚毁圆明园,同时再进一步迫使中国将九龙半岛割让予英国,是为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1885年发生中法战争,清廷战败后,将越南割让法国保护。1894年发生甲午战争(中日),清廷惨败,割让台湾予日本,而朝鲜也归日本管理。
在非常气愤外来势力瓜分中国后,孙中山终于在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次年,即1895年,孙中山将兴中会大本营迁入香港。原先孙中山准备在广州起义(1895年),但因消息外泄,政变流亡,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
不幸的,在1895年孙中山在伦敦被捕,继后被释放(也因为孙中山是个大人物,因此他的蒙难记于1897年在英国出版英文版,而在1912年在上海出版中文版,主要是记述他早年的革命活动)。
1897年,孙中山获释回到日本。但在1907年不容于日本乃转到越南搞革命。从历史记录来看,孙中山前后共有十次革命行动,只有最后一次,即辛亥革命于1911年取得成功。
从1906年就领导革命的孙中山,先在萍乡起义;第二场革命发生在1907年5月的黄冈;而后在同年6月又有惠州起义,7月安庆起义及9月和12月分别攻打防城和镇南关。1910年是孙中山第八次进攻,可惜未能成功。在1911年4月第九次在广州的起义又失败,而有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壮烈的牺牲。
最后一次(第十次)则是1911年的武昌起义,四面八方的群众动员起来,终于一举埋葬了满清封建王朝。
苏共出钱 国共出人
为纪念这伟大的日子,孙中山于1911年11月从欧洲回到广州,并在1912年元诞日就职为大总统,一个脱胎于封建的民国政权终于成立起来。
但孙中山碍于袁世凯势力过大,也就同意让出总统大位于袁世凯。讵料袁世凯背叛革命,中国又再陷入多事之秋。直到1916年袁的逝世,才结束这位出尔反尔,一心想当皇帝的争议性人物。
在收拾袁世凯后,孙中山又努力向反贼陈炯明挑战,终于在1922年将陈炯明拿下,孙中山又再登上权力顶峰,但已不称大总统,而是自称为大元帅。
在孙中山平定叛乱之后,他眼里的国民政府并没有一支武装军队,很容易被打倒。因此也就在1924年成立黄埔陆军学校。在孙中山的委任下,蒋介石出任校长职,这是国民政府第一次拥有武装部队,而不再是任人欺凌的手无寸铁的硬汉子。这座学校的原址现已改成博物馆。
我在年前参观时仍见蒋介石的办公室、周恩来的办公室及一些高级军官的座位如今摆放著,只是景物依旧,人事全无,一片空荡。
陆军军官学校是在苏共出钱(1917年苏联革命成功),国共两党出人的条件下,于1924年6月16日在黄埔正式成立,由孙中山主持揭幕,由蒋介石和周恩来分任校长和政治部主任(教务主任)。孙中山语重心长地希望国共合作的军校能挽救中国于危难之中,而其目的是实现辛亥革命的目标,通过军校统一中国,消除各地军阀。这种“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理念也在后来刺激中共于1929年自设武装单位,走向武装斗争的道路。
遗憾的是,孙中山在1925年病逝,整个军校开始出现变化。在1927年后也因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联俄容共”而致国共合作中断,大举屠杀中共党人成为国民党的最大污点。当时汪精卫也参与蒋介石的清共行动。
虽然在1937年西安事变后又有第二次的国共合作,但已没有联合军队之设。
原址现为纪念馆
到了50年代陆军学校已迁到台湾,而中国黄埔军校的校门依然清晰可见,我们再也看不到陆军学校的复兴,黄埔军校只剩下纪念馆。而在台湾所看到的是,国民党自行成立了不在黄埔的“陆军军校”。因此即便赖清德于黄埔百年纪念日上重申:“中华民国在哪里,黄埔就在哪里,黄埔精神就在哪里”,但缺乏其合理性,因为先有了黄埔(地名),才有黄埔精神。一旦离开了黄埔,如何将黄埔拔地而迁?正如中华民国在后期持续声称代表中国已是没有任何理据了,才有70年代被中共取代其在联合国的地位。因此不论是中华民国或黄埔精神,一旦离开了母体,就失去了其代表性。
历史是一面镜子,当孙中山在革命年代试图引进西方的“现代性”(现代性是哲学概念,源自于西方。它主要的目标是推动民主和现代化,引进西方的选举、议会和三权分立及对科学的重视等)政制时,他却面对各方的挑战,以致不能推行资产阶级的共和,及后在亡国的威胁下,中华民族才愤起团结抗日,提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以取代慢条斯理的现代化进程,才有了新中国的出现。
为此,孙中山与毛泽东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主张循序渐进的“现代性”,后者则主张为救中国于灭亡,必须及快建立起现代民族国家,否则“现代性”将拖垮和拖累中国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这种情况下,拿黄埔精神来调动中台统一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国民党因世事变迁,再也找不到早年的黄埔精神和民族情怀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后来又出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那是现代民族国家的进一步体现,而不是在现代性的慢条斯理中浮现。百年后,黄埔精神在岁月冲洗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的黄埔只供人凭吊而不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