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来亚变成马来西亚?根据澳洲学者麦克李(Michael Leigh)所著的《砂拉越和汶莱在马来西亚形成时所扮演的角色》一书中,有查到在2011年解禁的英国密件中的马来西亚成立的因由。这个概念是于1955年由英国殖民地大臣李诺波(Lennox Boyd)与英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Malcom Donald)私下密谈的目标,达成的共识是将英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转成非殖民地是可行的步骤,意味著这些殖民地迟早将获得独立。
对此,麦唐纳补充说:“对新加坡及马来亚联合邦来说,我必须兢兢业业地将有关心愿转入这些国家人民的脑子里,也包括本地的新闻从业员。我们的目的是要将五个地区(即马来亚联合邦、新加坡、砂拉越、北婆(沙巴)及汶莱)合成一个大联邦”,不过汶莱后因条件不合,未加入马来西亚。
当时的国际形势正在向左倾斜,在1961年时,共产势力在东南亚有所高涨,也与中国有所交往。此时马来亚的紧急状态已结束(1948-1960),朝鲜半岛的战争已休战(1953年),但越南的共产势力更加强大;同样的,印尼、泰国和菲律宾的共产势力也有所加强。当时印尼总统苏卡诺则宣称新势力将取代旧势力而成为胜利者。
正是这个时候,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于1961年5月公开表示有意组成大马来西亚,也就触怒了印尼。
本来东姑坚持保持原状,因为在马来亚独立时,英文名称为The Federation of Malaya,而马来文则称为Persekutuan Tanah Melayu。他也担心一旦成立马来西亚“马来人土地”的字眼就会消失了。
美国方面,原先并不积极支持“马来西亚计划”,因为它发现到维持东南亚现状能保持时局的安定,对西方和美国也是有利和重要的。但当年英国为了不让美国过于插手东西马事务,也就按其战略继续推进马来西亚计划,也认为其有能力抑制共产活动。后因肯尼迪遇刺(1963年),整个局面起了大变化,美国也无暇顾及马来西亚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有出现两个大课题:其一是在1962年,应联合国要求,英国成立了以柯波(Lord Cobbold)(曾任英国银行总裁)为首的调查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尚包括两名马来亚代表,即外交部常任秘书长加沙里沙菲宜及槟州首席部长王保尼。即便这份民意调查是要确认东马人民是否同意加入马来西亚,但后来被认为只是做做样子。
在讨论阶段,委员会意见闹分歧,一个是不要有过渡时期的安排;另一个是要有过渡时期,即英方仍保留其控制权3至7年。
东姑对此十分不满,他认为合并就是合并了,还要过渡时期?结果在柯波报告书发表后,咸认大多数人民已支持加入马来西亚。也就意味著东马人无异议,也堵住了印尼和菲律宾的反对声音。
其二是,沙巴和砂拉越向英方提出签署加入马来西亚的条件,即沙巴20点协议及砂拉越18点协议,是为了保障东马的利益。
来到今天,东马也就依据马来西亚协定要求有更大的自主权。
马印对抗
另一方面,因为马来西亚的成立,引发印尼发起对抗,两国陷入断交。其实印尼的苏卡诺早在1957年已提出改革方案,将“纳沙贡”(宗教主义、民族主义及共产主义)列为印尼的治国方针,自然促使英国转向支持马来西亚,以打击印尼的亲共政策。
这种政策是前面抗虎,后面引狼,得不偿失。马来西亚也陷入反共反华多年。
吊诡的是,马新左翼势力经1964年大选失利后,又一轮的风暴在印尼席卷开来。1965年,亲苏卡诺的部队被指发动政变,杀死5名将领,但其中一位重要人物纳苏顿(国防部长)逃了出来,他马上指挥装甲司令苏哈多进行反政变。就这样苏卡诺的部队缴械投降了,苏卡诺大权旁落。苏哈多上台(1967-1998),推行强硬的反共政策,印尼共产党被查封,数十万人生死未明,而有十馀万华人或被杀害或被遣送回中国。
一个反共的东南亚也就因苏哈多的掌权而巩固30年之久,直到苏哈多下台后,1998年印尼才翻开新的一页。又是经过20年的变革,佐科总统如今也把印尼带入正轨,走向不结盟政策,在今年10月即将把政权交给普拉博沃接手。尤其印尼在迁都加里曼丹后,将与马来西亚更加紧密的合作,马印的历史新页就在时局改变下,成为亲密邻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