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要去旅游吗?小心台风与地震啊!”之前到一些地方旅游时,总会被身边的人如此提醒。毕竟大马一向来没什么大灾难,自然对国外的一些天灾新闻特别敏感。
只是,不懂何时会轮到外国人说这句话——你要到马来西亚玩对吗?小心那边会突然有狂风暴雨,海水会暴涨,道路会变水乡。千万记得远离大树,不然随时会倒下。走路也要小心,不然随时会地陷。
这会否成为旅客前来游玩的心理阴影?我不知道。但近期看了太多社会灾害新闻,心里非常难受,以目前网络无国界的环境,想必外国人也大多知道这些事。稍微换位思考,在按下“确定购买”机票前,内心肯定也会多加思考。
笃定的是,大马再也无法自豪炫耀这是一个无天灾的国度。
毕竟,10多年前只有少数气候学家言之凿凿、环保分子不断高喊环保的地球暖化因素,这几年破坏力逐渐显化。
最明显的是气候变迁后,导致国内的降雨模式变得超级不规律。原本散热降温的午后雨是赤道国最独有的风景线,但随著平均温度持续上升,加剧城市热岛效应,间接影响天空的热带对流与云层厚度。
想像一个人本来想降温,开了一瓶啤酒喝,没想到喝多后却发酒疯,而目前常见的暴风雨状态,就像是大自然的喝醉失控。若相信酒后吐的是真言,这些迹象仿佛在对人类说——你们做初一,我就还十五。
不过,比起暴风雨导致的水灾,破坏建筑与树木的力道,我更担心的是另一个灾祸。
地震。
地震风险
无论是专业研究报告,或是自身的经验告知,大马已经不再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外围区。我曾看过资料显示,大马位于澳洲和菲律宾包围的欧亚板块,随著地壳活动加剧,板块不断碰撞,预计半岛5大地区会成为地震的高风险区。
包括距离吉隆坡50公里的武吉丁宜、森美兰州的瓜拉庇劳、登嘉楼的肯逸,甚至是我家乡霹雳州的曼绒及天猛莪,都属于板块断层线,严重的话可能面临6级的地震。
重点是,目前国内究竟有多少建筑有抗震功能,如何在识别风险区域后,在地震发生时有人能迅速规划和设计救援行动?比起暴风雨侵袭,大马人在面对地震时就像应对小白,完全没逃难头绪,这才是我更担忧的事。
随著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大马沿海地区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绝对会提高,就算不是荷兰,低洼区也会面对海岸侵蚀与盐水入侵的淹没风险。
这是全球人都面对的共业,而且是这个时代全新具体的挑战。大自然攻击力强,而且不长眼睛,无关政府或百姓,就像新冠疫情,谁都可以成为猎物。
现在谈环保还来得及吗?恐怕没时间谈了,立刻做才可能会亡羊补牢。只是破坏容易重建难,加上面对的是大自然,必须要有全人类的集体努力才会稍微有成果。
有谁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