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是永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的缩写,近几年在我国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对许多人并不陌生。连安华首相今年初推出的昌明大马(Malaysia Madani)六大理念的第一条就是永续(KeMampanan)。SDGs甚至将会是牵动全球教育的关键字,一些国家已把它纳入教育课程内的必修科。但有多少人真正理解SDGs的内涵,自己具备多少永续力及永续的思维。
SDGs(永续发展目标)是于2015年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宣布,以17项永续发展目标,做为至2030年跨国合作的指导原则。
这17个永续发展目标包括:消除贫穷、消除饥饿、健康与福祉、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干净水和卫生、可负担能源、就业与经济成长、工业与创新及基础建设、减少不平等、永续城乡、负责任的消费与生产、气候行动、海洋生态、陆域生态、和平正义与制度、全球伙伴关系。由此综观,SDG涉及层面很广,包括经济、社会及环境三大方面,永续观念是如何达至这三者的平衡。
“永续发展”定义最早来自于联合国1987年所发布《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书,其将“永续发展”界定为“既能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又不损及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模式”。如果当代过于贪婪,夺取资源超过所需,遗留给后代的或许就是千疮百孔、万劫不复的生存环境。
比如我国一遇豪雨就处处水灾,那是人祸的过度砍伐森林,无节制无规划及无管控的建筑发展,无效的垃圾管理等所导致,结果当代不满足,后代要承担后果。既然后代首当其冲,让孩子及学生具备联合国的永续发展的知识,了解那17项的目标,由己及他人,扩大视野,培养起休戚与共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关怀,这就是一种公民素养与教养。
独中50年前曾面临崩溃倒塌危机,经霹雳州掀起复兴运动发出救亡的第一炮,再由全国董教总接棒,终于从死亡边缘挽救回来,50年来虽有风雨,基本是欣欣向荣。然而随著时代的发展,独中教育也面对新的挑战:科技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信息量排山倒海;世界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社会越加个性化及多样化;经济和文化差距扩大;生态系统退化;人们易遭受自然和技术的伤害。凡此种种,因此人们必须学会理解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必须能够相互合作,表达心声并采取行动,促成积极的变化(教科文组织,2015年)。
董总教改
董教总一直在探讨素质教育及教育改革,以因应时代的步伐,从没停滞。2005年推出《独中教育改革纲领》、2017年《独中教育蓝图》以及2020年《独中总课纲》。
这些教改文件内涵的理念与思路,与多国的教改路线及联合国SDGs的目标应是不谋而合的。不少课程内容的改革及教学方式的调整是依据素质教育的路线。然而,如果统考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它仍会是教与学的指挥棒,会缓延教改的落实及核心素养的培育。课程改革会否逐步引至考试的改革,仍拭目以待。
教改推出的通识课程,有的独中已办多年,比如巴生兴华的社会科学课、峇株华仁中学的人文关怀课、吉隆坡尊孔独中的公民教育课,虽名称不同,但理念与内涵有相通之处。范围主要围绕在SDGs目标中的第16项,即和平正义与制度。但似乎没有太多独中进行类似的社会科学课,或许因课程内容的设计缺乏支援。为何不把联合国的SDGs带进校园?联合国自2015年推出以及多国的响应,已有成熟的SDGs理论及SDGs纳入课程与教学的诸多实例可以借鉴。
统考的改革有多重的考量,是慎重的工程。个人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是,在过渡期中,可否就列联合国SDGs为必修必考科目,它培育有“永续素养”(Sustainability Literaracy)世界公民与董教总课程改革9项核心素养是一致的。
(本文乃配合独中复兴运动50周年庆典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