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政局的吊诡在于当要改革时,它却没有到来,而在不经意的时候却突然来到门口,让人们惊愕不已。
姑且举两个例子说明:其一在1990年时,前董总主席林晃昇拉队加入民主行动党,声言要促成马来西亚两线制,打破一向以来一党独大的局面。
这一党独大指的是巫统。虽然巫统是国阵(联合政府)的一员,但却是党中的大哥大,所有的重要事项都得由它拍板,其他成员党也鲜有发言权。即使马华和国大党是最早(1954年)与巫统合作成立了联盟,再到1974年转成国阵,但也没有改变对巫统马首是瞻。
即使是在六十年代,反对党也曾有过简单的合作来挑战联盟(巫统),但都是失败而归。直到1990年的大选,再次有林晃昇提出的两线制。
所谓的两线制是指这个国家存在两个大政党集团,比如英国不是保守党执政,就是工党执政。这样的一来一往,就称为两线制,也被认为是民主制的集中表现,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好处。
这之前,马来西亚不曾出现过“两线制”局面,有的是在1982年出现过的“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政治战略。在当时董教总包括林晃昇等人都认为,既然打不倒国阵/巫统,不如就打进去国阵,以分享政治权力。这是一种较为天真的想法,后来证明是失败的,因为选民并不认同“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理念是行得通的。
当年,董教总决定派出候选人在民政的旗帜下参选,结果只有一人中选(许子根),另一人则落选(郭洙镇)。到了1986年大选,选民干脆都让两人都落选。这意味著,在这个策略下的所谓“三结合”(执政党、反对党及民间团结合作)也就烟消云散了。
到了1990年,不甘于失败的林晃昇以身作则加入了行动党,鼓吹“两线制”。这一理念算是比较可行,但有更多人是半信半疑的。
火箭无所突破
当成绩揭晓时,在180个国席中,国阵赢得127席(超过2/3多数席),其中巫统71席、马华18席及民政5席。反对党方面,行动党拿下21席;46精神党(由东姑拉沙里从巫统分裂出来另创的党)取得8席,差强人意。
行动党原本也寄托林晃昇等华团人士的加持可为创造两线制铺下基石,结果又是无所突破。
其二,在2008年大选前,安华成功促成反对党组成松弛合作,以面对钢墙铁壁的国阵。当年,经过受伤的行动党再也没有兴趣与伊斯兰党挂钩,因为在1999年的大选,伊斯兰党取得胜利后,就与行动党渐行渐远,最终行动党不得不在2001年退出反对党组成的“替代阵线”。
2008年的大选是很奇妙的,安华提及反对党大联合,侃侃而谈,信心十足。我在大选前曾访问过安华,他很有自信表明会拿下5州政权,而我是不敢置信的。
真没想到,那一夜我人在电视台,却不断传来变天的消息。从槟城、吉兰丹到吉打,再到霹雳和雪兰莪,竟然一夜之间天旋地转,安华的预言也果真准(但他猜错的州是登嘉楼和沙巴)。而国会议席也有大改变,反对党拿下82席,对国阵的140席。
有人惊呼这是在没有迹象下出现的两线制;更有人说10年前的1999年大选时,等也等不来,10年后不等却来了。两线制出现了雏形,让崇敬民主的选民雀跃万分。之后,安华将所有反对党再组成新的阵线,取名为人民联盟(民联),当成是两线制的好开端。
可是,来到2015年,伊斯兰党开始重视宗教治国,在党大会中通过与行动党断交,即意伊党不再参加民联。与此同时,伊党的党选中失败的一方另起炉灶,成立诚信党,再与公正党及行动党结盟,取代伊党地位。
在国阵方面,巫统内部也因一马公司丑闻闹分裂,首相纳吉革除慕尤丁及冻结沙菲益党籍,导致后两者离开巫统分别成立土团党和民兴党。
马哈迪食言
在2016年,由慕尤丁及马哈迪成立的土团党向希盟叩门,成为一员。希盟对马哈迪大开方便之门,认为马哈迪的加入和领导,有助于希盟打败国阵/巫统。
当年,马哈迪加入希盟时曾言,一旦执政,他会适时地把政权交给安华。不料安华在后来左等右等,一直未能得到马哈迪的明确答复。之后就发生了喜来登政变,突然平地一声雷,马哈迪在2020年2月辞卸首相职,慕尤丁趁势上位。
慕尤丁是在阿兹敏及巫统支持下,快速组成联合政府,除了把马哈迪剔出土团党外,也拉拢砂州政党联盟及沙巴政党,组成国盟政府,与国阵同在。
从国盟突然的独树一帜,一时让人们眼花缭乱,以为第三势力出现了。
没错,慕尤丁正是企图以第三势力的统帅身份带领新的执政团队出现,既非国阵,也不是希盟。讵料国盟只是“银样蜡枪头”,经不起考验,没两下子,就被巫统拉下马了。
在2021年下台后,慕尤丁就到处找合作对象,一会儿公正党;一会儿诚信党;一会儿伊党,但却是失望而归。看来,国盟/土团党成立的“第三势力”也真是找不到立锥之地。所谓第三势力,在来届大选会否成了“镜花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