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以来,由美联储牵头引领下,各国中央银行竞相通过降息大开“银根”,以达到刺激处于低迷经济的效用。
然而,这也造成经济体系内充斥大量热钱四处乱窜,找寻可投资的金融产品,从股市、加密货币、外汇、房地产、大宗商品甚至是如劳力士(Rolex)名表和积木熊(bear brick)等奢侈品。霎时间,各样商品及服务随著热钱涌入而水涨船高,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万物上涨”(everything rally)。
尽管,升息不失为经济体降热的良策,就好比各中央银行对各经济体开出的退烧药一样。但是,过于迟缓或力度过大的升息将会扼杀复苏中的经济。美联储高官也承认对通货膨胀率情势的误判,导致了滞后升息的结果。
当然,药性过强(急促且大幅度升息)肯定会带来副作用,别忘了,如果药性不强,人们可能就要耗费更久的时间等待经济退烧,或意味著通货膨胀这头可怕的巨兽将久久挥之不去。
货币政策是双刃剑
另一边厢,升息意味著借贷成本增加,大大地减低成长型企业扩张的意愿,进而影响未来营收。另外,升息则会减低普罗大众消费的意愿,人们更倾向于规避风险,把投机为主的资金从金融市场撤回,转为通过储蓄赚取银行提供无风险的利率(risk-free interest)。
企业和个人减低投资或消费最终会使经济放缓甚至步入萧条,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大国,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70%由个人消费开支贡献的。无可否认,各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也是一把“双刃剑”。
投资者应该厘清升息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影响,美元霸权的年代尚未结束,这可以从美元对欧元、日元、英镑等一篮子货币走强的趋势看出。从美元指数近期的上涨已经预示美联储接下来将继续升息。
短期内,各地的资金将重返美国金融市场避险。美联储官员在投票对利率进行表决时,考虑的不外乎两个因素:价格稳定,即通货膨胀率是否受控以及就业市场是否健康,这也被称为美联储的双重委托(dual mandate)。
前瞻指引依然有效
不可忽略的重点是,高度独立的美联储也是采用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的主要央行。前瞻性指引的功能不仅透过与民众沟通央行的下一步策略,也告诉民众尤其是投资者,采取相关政策的条件。
举例而言,在2014年初,美联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表示,在失业率至少降至6.5%及通胀率升至每年2%之前,将继续保利率在较低的区间。美联储违背前瞻指引的行为至今史无前例,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不过,美联储没有任何偏离前瞻指引的诱因。
作为投资者,其实不用过度担心美联储升息,况且这也不是第一次进行量化紧缩政策(quantitative tightening policy)。借鉴于2015年首次加息前后,美国主要股市指数连续大幅下跌,但随后在美联储加息周期的数年里持续恢复元气而走高。当利率在2018年达到2%时,当年较迟些时候就出现了股市指数大幅回调。这一调整也发生在美联储停止将利率上调至2.5%之前。
独立思考 跳脱羊群思维
总而言之,长痛不如短痛,升息有助于解决经济体内过剩(surplus)的现象,也可以减少受到热钱涌入而不断筑起极端泡沫,进而减低泡沫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爆破的风险。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以萧条(recession)告终。纵观历史,牛市都在极度悲观中诞生。不管到时经济的萧条有多严重,美联储届时会再次降息刺激衰退的经济,过程将会不断循环。现在金融市场人人自危,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一致性看空,竞相把不同股项的目标价调低到地板(race to the bottom),把羊群效应发挥到淋漓尽致。
投资者应该把资金调配好,把握千载难逢的机会,尽量避免停留在“升息股市就完蛋了”的思维。毕竟,这种“人云亦云”的想法对任何投资组合的盈亏是于事无补的。投资者在悲观的氛围中,更要保持独立思考,想想哪些行业会在危机中乘势而起,哪些股项可以部署,这说不定是累积财富的黄金机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