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估计目前世界上至少有5000多个族群,可却只有200多个政治实体,其中联合国的成员有193个。伸言之,多数国家皆是多元族群或种族国。所谓种族(Race)是个生物学概念如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黑人等,而族群(Ethnic)则是个文化的概念,也就是族群是指一种文化群体,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一般上,独立的政治实体被称为国族。换言之,若一个多元族群国中的个别族群,要求建立自己的独立政治实体便是从单纯的文化群体化为国族,拥有自己的国与族合一的国族国家(Nation state)。这是近代欧洲国家发展出来的概念,也是造成欧洲四分五裂的主因。
从好的方面看,四分五裂促进了多元竞争,从坏方面看则使欧洲成了火药桶,如第一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因此,二战后的欧洲一些政治与官僚精英要建立诸如欧洲共同市场或欧盟的主因。其目的是要把各国的利益绑在一起交织起来,希望能据此防范失控的竞争,如战争。
从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角度看,一个整合的欧洲如欧盟,其话语权与影响力当然也大过个别国家。可以说,大一统有大一统的规模力量。美国能成为全球霸主也与其规模(面积与人口)有关。
目前,美国害怕中国崛起,主因也在于中国具有庞大的规模力量(面积相当于美国,可人口则是14亿之多)。也只有中国或印度这类规模庞大的国家才有潜能在现在或未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这就是大一统的力量。假设美国在1861-1865年的内战中无法统一起来,就未必有后来强大的超级大国美国。
一个多元族群国要如何保持统一?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在一个具有多个国民族群,即个别族群均拥有本族的世居地区的土生土长族群,如瑞士、比利时、南非、西班牙、加拿大、俄罗斯、印度等,采取民族联邦制则是个出路。这是个防止族群政治化为国族的可行方法。
联邦制通常是,在国防与外交或经贸方面,把权力上交给中央政府,而在其他方面如文化,教育,语文,宗教等方面,把权力留在各加盟邦,如印度与尼日利亚或在一定程度上包括大马。如大马的东马两州,便在移民与语文与教育上有较西马各州更多的自主权。这个东高西低的安排,也稳住了大马的统一。
此外,中国虽是单一制,而非联邦制国家,可也实行民族自治区制度,因此也可以说是个政治一体,文化多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称之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和而不同
当然,由于国情不同,不同的民族联邦制的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以加拿大为例,加国走的是多元文化政策路线,其中魁北克的法语系族群享有高度的文化与语文自主权,如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法语教育体系,也要求列法语为联邦层次的法定官方用语之一,从而巩固了法语的地位,使其能安心地留在加大拿而不必担心被英语化或在文化上全面美国化。毕竟,法语人口仅占约20%,只是由于聚族而居,故可依靠聚族而保留了其文化与语文的鲜明特性。
实则在印度,甚至有22种官方用语与30多种教学媒介语,有些泰米尔文邦如泰米尔纳德邦(Tamil Nadu)甚至排斥兴地语(Hindi)以免被兴地语化。这是因为印度的国大党政府曾有意在1960年代把兴地语正式规定为国语与官方用语,进而激化了其他语文邦的反弹与暴力示威,最终中央政府同意放弃把印度兴地语化的意图。也因此才保住了印度大一统,否则不少语文邦要退出印度联邦建立自己的国族国家。
这里也突显出,要避免把族群政治化为国族的方法便在于和而不同,而不是在文化或语文、宗教上“化多为一”。化多为一的意图只会弄巧反拙,非洲的许多国家如南非与尼日利亚也吸取了这个教训,让各加盟邦保留其语文与文化自主权。同时,也保留了英语做为通用语的地位。瑞士、比利时等则一贯以来便是走政治一体,文化语文多元的路线。
至于非民族联邦制的国家如新加坡,则走另一种另具特色的路线,如在语文上定马来语为国语(国歌也是马来语),其他用语如华语与泰米尔文语则列为官方用语,惟英语则是实际上多元中的一尊用语。尽管75%的新加坡公民为华族可华语华文并不是那么尊。此点倒有点类似印尼的爪哇语的处境。虽然爪哇族占了印尼人口的近半,可印尼的国语与官方用语则是马来语(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惟各族依然可在学校正式学习其母语(当作单一科目)。
就移民国家如美国而言,美国并没有正式地把美语(美式英语)定为国语或官方用语,可实际上美语则是事实上的官方用语。在1960年代前,美国在文化上走的是“文化化”的路线,即在文化上把各族化为一炉政策;只是1970年代以来,则改走多元文化路线,不再那么单一化,在一些州如加州,西班牙语也日趋普遍。
就大马而言,虽然在法律上,没有正式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可实际上也可说是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多元族群国家。其实大马可以考虑把多元文化主义定为国策(如加拿大与瑞士或芬兰)。这样做会强化各族的自豪感,自豪大马是个多元语文、文化、族群与教群可以和平共处的典范。
人的认同非单元单一
毕竟,人的认同与身份是多元的,而非单元单一的,瑞士多语并存反而强化了他们的自豪感,成为一个多元族群共存共策的典范,其和谐度与人均收入,也惯常地占据全球前几名。显见这是思路与处理方式的事宜,要处理得当,多元更能发挥更大的潜能与创造力。
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确地认识到政治认同与其他认同区别,如种族、宗教、性别、地方、阶级、世代、政治立场、思想倾向等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族与国合一的国族国家或同质性高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冰岛),其国民也会具有多元认同,特别是阶级认同会更强烈。
只要搞清楚人的认同多元性及可区别性便不必担心文化多元会造成国家分裂。关键是,在政经文教法方面是否处理得当。一神论者若认为人是神造的,那么就该接受神造了那么多种多样的人类,语文,文化与宗教等。伸言之,多元本就是神的意旨。
从世俗方面看,多样性的观念日趋流行,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均日益受到重视,国际上也出现了更多的保障多样性的公约。多元中的统一观念也更受到普遍观迎。从族群共存共荣角度看,政治一体,文化多元无疑也是一个好思路,好经验与好的治国方案。
约言之,问题不在于多元本身,而是在心态,在态度上如何看待多元与如何处理多元。这是一个态度决定高度的事宜,在多元族群国,只有重视多元,才可能保住大一统。
政治认同或国家认同是可以与其他认同共存共荣的,我们要重视的是公民一体感及公民的精神文化与内容上的修养,而非形式上的一种语文,一种民族,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