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华人以筷子进餐,没用手吃饭。他们没有吸纳马来西亚人进食方式。他们保留与中国链接的筷子,这无关马来西亚,还有许多东西亦如此。”
两任前首相马哈迪在其新书《抓住希望:持续为新马来西亚奋斗》推介礼上,与观众交流时如此说明。
根据报道,他使用上述例子来佐证,马来西亚同化面对所谓的 “挑战”。舆论马上抨击马哈迪的立场,而且合乎情理。
马来亚已独立65年,马来西亚已成立58年,马哈迪等资深政治人物仍然还质疑华人的“马来西亚特性”。
马哈迪论调的基本前提已经设想错误。我国非以同化政策立国,而是多元族群、多元一体为主调。即便我们有国语,宪法也保障其他群体保留、学习和教导各自母语。
我们从未期许,盼望或要求少数群体放弃自身语言文化,进而拥抱多数族群的语言文化。我们从未以邻国同化政策,用在大马上。
有人时常援引宪法讨论马来人及沙砂土著特别地位,但宪法也保障少数群体的文化、语言和宗教。宪法第153条文不仅限于土著特别地位,也涵盖其他群体的合法利益。
多元文化融合
我们不该一直质疑国民的马来西亚性。我们早就应该不分种族、宗教、肤色、信仰或文化,都是共享马来西亚阳光的一份子。
但我们还困在表达马来西亚身份认同的特征及文化。我们还讨论马来西亚文化使用什么餐具进食。别忘了,世界以令人惊恐的速度进步。
若要狭隘定义马来西亚文化,只不过是徒劳无功之举。就让马来西亚保留原来特性──多元文化的融合。难道这不是享誉全球的“大马亚洲魅力所在”(Malaysia, Truly Asia)的基础吗?难道多元文化融合不是马哈迪的“2020年宏愿”,以及接下来首相提出的“一个马来西亚”及“大马一家”的基础吗?
有些华人用手吃饭,有些马来人用筷子吃饭,一些卡达山及伊班人用刀叉吃饭。马来西亚特征从未,也不该被框死在一种语言、一个文化及一种进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