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自爆发至今,病毒的变异让疫情变得难以预测,虽然随著疫苗的广泛施打而获得暂时的管控,但其对社会各方面却造成难以逆转的影响。在教育界,经过各方努力改善下,许多学校从初期的缺乏准备、到渐渐摆定硬体和技术,发展到近期稳定地上网课,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
即便如此,以我在独中教育现场的经验,还是可以感受到教育在疫情的冲击下仍旧充满挑战,尤其师生身心灵方面的健康情况,更是令人堪忧。据英国国家学术院发表的调查,疫情对社会的冲击将会是数十年之久,其中对适应网课的青少年们的学习和心理产生相当大的冲击。
在安全考量下,学校经常是疫情爆发时最先被关闭,也是最后才被开放的机构组织。这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学校在组织师生、形塑品格、连结情感、文化熏陶、培养人才等的社会功能。在当前学生无法如常返校复课的情况下,学校如何继续转化策略和步调来维持这些功能角色是疫情下的一大难题。
许多学校在走向网课正常化的过程中,把实体课模式原版照样搬上网课,间接造成许多不适应问题。老师面对经常缺课迟到,或不开镜头无法确认状态的同学、同时要兼顾课程进度和学生成绩、长时间对电脑工作和学习各种新技术,以及夹杂在家长、孩子与学校之间的沟通等问题,比起过去习惯权威在前的实体教学,网课无疑是大大地增加了老师们在专业与精神上的挑战。
学生方面,长时间久坐在电脑前上课和完成作业、缺乏同侪伙伴直接的互动和陪伴、生活中缺乏不同且有意义的社交活动、精神上面对难以说清的烦恼和缺乏重要他人的引导,以及遇到课业上老师和家长的追问等,让专注力有限和正在慢慢成长的许多孩子感到压抑又苦闷。若加上孩子平时鲜少与人深交或缺乏家庭支持,当遇到想法突然困住走不出来,很有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或更严重的问题。
开展混合式学习 建立互动连结
面对疫情打乱了所有事情的运作以及过去习惯的节奏,教育工作者越是要稳住人心和教育本质。把学生拉回教育现场、让家长得以安顿工作,是学校稳定人心的社会职责;持续推展素质教育、建立有意义的人际连结和互动,是学校稳住内在教育本质的方向。
安排有规律及不间断的课程是拉回学生到教育现场的方法;可若要“留住”学生,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趣能听懂的课堂和生动有意义的互动,才能让学生持续捧你的场。考量到疫情下的上课模式和学习情况,学校有必要逐步思考“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的可能作法:区分出自学和作业的线下学习时间,以及讨论和评量的线上互动时间。
老师透过录制或分享现有的教学视频10至15分钟、搭配学习单或作业的设计检验学习成果;学生则在家里事先预习和习作、线上论坛提问和搜索。待线上课时,老师则将相关学习内容整理成可讨论的题目,引导学生将做好的答案与同侪讨论交流,分享不同的观点,激荡出知识的火花,老师再予以评价总结、测验评量和验收学习成果。
这样的模式可以有效利用线下影片重复观看和搜素网站资料的优点,并且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向和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线上课则充分利用同步见面的机会,以分组或创意方式让同学间及师生间进行深入且有目的的学习探讨,从中建立有意义的人际互动与连结。
接纳改变还是回盼过去?
这样的改变,调动的是学生学习的时间顺序和模组,更是专业化老师的教学能力。学生从长时间久坐和安静地凝视电脑,形成难以专注和不愿开镜头的问题,也在这样的时间重分配下,变成有弹性地安排自学和上课,进而得以适当调整专注力和露脸说话的时间。
而老师则从满堂灌与逐个叮的模式,调整成观察引导与评价总结的角色。这使得老师有机会在先前的自学和作业中,观察到跟不上或掉队的学生;而在后来的讨论和评量课上,则能更好地留意学生的问题和情况,再根据状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协助。
诚然,这样的转变无法一蹴而成,当中学校对于老师的教学专业、科技运用、辅导咨商及作业评量等能力需要投注资源培训;而学校也需与家长和学生达至充分的沟通乃至共识,共同面对本世纪最大的教育挑战。
诚如前面所言,疫情对社会的冲击将长达数十年,这期间许多学习和生活已经产生质的转变。我们要接纳这样的改变,还是继续回盼过去?我想无论是组织或个人,都必须诚实面对人类社会在这场疫情下的脆弱和无奈,但别忘了我们同时也是坚强和创造的。
林连玉先生的那句名言是这么说的:“对付破坏,最好的答案就是建设。”面对长远的疫情抗战,一步一脚印的逐步创新和检验成效是必须的;也只有我们勇敢踏出一步、坚持相信和共同承担,我们才能有机会看到孩子们在疫情下更多的希望和不同的潜能。愿我们一起努力!
(本文为2021年华教节特辑系列文章,由林连玉基金组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