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国外新闻特别有趣。
某位21岁的美国年轻女孩到纽约一家数位媒体公司当实习生,由于是第一次踏入社会“工作”,心情特别紧张。幸好向公司报到后,人事部带她去各部门介绍时,所有人都非常亲切友善,让她开始卸下心房。
只不过,打开电脑后,看到同事纷纷寄出的欢迎邮件,让她顿时吓了一跳——为何都是满满睁大眼咧嘴笑的微笑符号?
“这些人并非真心欢迎我?他们内心甚至是不是不屑一顾?”第一直觉告诉她。
后来才发现一切都是误会。
对于在社会打滚多年的公司同事来说,这个微笑符号代表欢迎,万语千言都抵不过一个可爱符号传递的亲切力量。但对于1995年到2009年出生的Z世代来说,这个表情符号其实笑得很假,不够真诚,通常是要讽刺人时才派上用场。
“天啊,原以为这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善意符号,没想到不同年纪的人竟赋予不同意义!”同事纷纷惊呼。
对同事来说,这些符号从眼睛到嘴角都呈现“微笑角度”,意味著开心、干得好或任何“正面积极”的情绪,孰不知对年轻世代而言,若在聊天或电子邮件里弹出这个符号,就会遭解读为“讽刺”、“看不起”或“消极对抗”的意思。
这就是隔代诠释的好玩之处。
对表情符号的误会
在Z世代年轻族群的视角,出生时赶上网络资讯爆炸的时代,成长过程中习惯使用许多科技用品,因此对于网络使用习惯特别讲究,甚至连各种表情符号,都有不同细分的诠释。
因此,30岁以上爱使用的“微笑”表情符号,在Z世代同温层的交流却另有含义。幸好这名美国女孩勇敢沟通,把这个疑惑提出来,不仅让她解开心结,也趁机让公司同事上了一课,才免除一场种下心结的风波。
事实上,我也曾发现身边也出现类似误会。例如有个符号看似翻白眼,除非是好朋友聊天,否则通常我都尽量避开使用,以免让别人觉得我不尊重对话。但后来才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很爱使用这个符号,无论是什么语境的对话,总是少不了这个符号出现。
有次我忍不住询问,为何他们爱用这个看似不礼貌的表情符号。
“很好用啊!就觉得是带点态度的俏皮,无论是好笑的或冷场,丢这个符号都能代表尽在不言中,藏有很多想像空间,也免除硬接话的尴尬。”他们漫不经心地回答。
经过这次后,我才发现,很多自以为认定的事,在别人眼中却可能有另一层用意。就连一个微笑或翻白眼的图案设计,都可以隐藏著一些含义,导致你以为礼貌对待人的好意,都可能扭曲成另一种负面贬义。
或许这并非存在于跨世代的沟通断层,狭义而言,这可能是人跟人之间的成长背景不一,受教育过程有差异,才导致简单的东西都能被折射出不同意义。
若套用心理学说法,这代表每个人心中的投射——你若心里有佛,看的一切都是善意;若心里都是魔鬼,任凭再多的好事发生,看到的都是满满不堪的阴谋论。
职场如此,关系如此,国家大事也一样。
当然,诠释不同很正常,观点越多,才能迸出更多创意与好玩点子。重点是每个人是否有耐心沉住气,压低心底的偏见,先听听对方的说法后再平心静气沟通,那就算最后没有共识,至少彼此都能了解动机与立场后,某程度上能减少误会且让事情减少不顺。
没有事只有一套运行规则,世界很大,就算受过许多教育与资讯熏陶,我们充其量都只是在世界的小小一角瞎子摸象。网络时代下,让这匹象膨胀得更巨大,甚至连许多历史概念与常识基础都不断颠覆。
唯有谦卑地不断沟通与反思,我们才能真正看得见这匹象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