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拉越公开政党与政党政治形成始于廿世纪五十年代末。而六十年代初则是形形色色政党相继出笼的“百家争鸣”年代。
1959年6月4日砂拉越第一个公开政党——人民联合党(人联党)诞生。该党成立后,迅速崛起,原因有二:一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需求,走反帝反殖,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左倾路线,深得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二是,1953年砂拉越解放同盟成立后,大力发展学运、工运、农运,为人联党成立储备了基层干部力量和华族群众基础。所以它一诞生,就深入广大基层群众中去,组织发动群众,为人联党的壮大,奠下了牢固的群众基础,促使后来二十年兴盛不衰。
英殖民者对于人联党成立后的迅速发展,甚感不安。因而,即刻谋划而暗中推动亲英(殖民主义者)、保守的种族性政党出笼。其用意,一方面是要制约人联党势力的膨胀;另方面是寻找代理人,在改变统治策略而退入幕后时,以便推上政治舞台(注1)。
1960年4月18日,一个以当年(1946年)支持让渡(将砂拉越交给英国殖民地暑管辖)之马来族领袖班达慕斯达化为首而发起,并拉拢亲英的伊班族酋长——天猛公朱加成立了国家统一党。这个党实际是第一省马来族上层、贵族所控制,伊班族只是一个点缀品罢了。它的主要高层领袖都是当年支持砂拉越成为英国殖民地(支持让渡)者,向来与英殖民者有密切关系。
1961年4月,来自第二省西里沫县的一群伊班知识青年以史蒂芬·加隆宁甘(注2)为首,发起组织以伊班人为基础的多元民族政党——砂拉越国民党而宣告成立。
国民党成立之初,以争取砂拉越自主权为口号,对加入马来西亚持低调观望态度。
1961年12月,一批来自诗巫的马来族上层分子,以端姑武让为首的,发起组织而成立砂拉越国民阵线。这是以马来族、马兰诺族穆斯林为主体的种族性政党。
该党成立后,很快获得一批马来族、马兰诺族回教青年的积极支持和加入,并成为领导核心力量(他们包括阿都拉曼耶谷和泰益玛目。两人分别于1970年和1981年出任砂拉越第三、第四任首席部长)。
1962年7月,国家统一党副主席朱加(伊班酋长)退出该党而成立以第三省为基地的伊班族政党——砂拉越保守党。
此时,砂拉越就出现了五个政党,人联党以华族为基础的左翼多元民族政党;国家统一党和国民阵线是马来族政党,与官方关系甚密切;国民党和保守党是伊班族的政党(国民党有少数华人),但保守党与英方有良好的关系。
1963年2月,由一小撮财力雄厚的华族商人,在殖民当局扶植下成立砂华公会。这个政党代表的是华商上层利益,始终没有基层力量。
这期间,古晋的一些华商过气政客,成立了华巫达党,但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土著党与保守党合并
1966年,两个以马来族、马兰诺族穆斯林为主的国家统一党和国民阵线合并为土著党。形成了当年国民党被黜出联盟政府后的政权掌控者。
1970年7月,联合政府成立时(注3),阿都拉曼耶谷力邀保守党的本固鲁阿博和西门林麦入阁,迫使保守党支持联合政府,而将拉让江流域的伊班族势力收入囊中。
1973年,保守党领导层倾倒于权力“诱惑”与土著党合并为土著保守党(土保党)。从此,该党虽然拥有前保守党的伊班族势力,但随著种族政治的发展,伊班人势力、影响力日渐式微。构筑了以穆斯林为政权主骨干的土保党数十年政治“王朝”,迄立不倒。
1974年,砂华公会在联合政府中已没有代表性,加上此时,人联党已不是先前的左翼政党,本质上已蜕变,因而,砂华在耶谷安排下宣布解散,其成员加入人联党。
上述所有政党,在1970年代后,几乎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种族性政党,尽管一些政党有少许不同族人,但都是点缀品而已。另方面各政党基本上都是代表其族群上层份子利益,和与其各自利益集团挂钩。许多领袖都热衷于“争权夺利”、“升官发财”或谋一官半职或谋取某种程度的商业利益等等。所谓为人民服务,只是著眼于选票之权宜之计。
1978年数位美里华族青年知识分子,以司徒美堂律师为首,组织团结包括数位伊班知识分子成立标榜社会主义政党一一砂拉越人民阵线,简称砂婆。该党活动了约5年左右,遭遇了诸多困难而于1985年解散。
1983年9月15日,由国民党分裂出来的一批新兴伊班贵族,以廖莫宜为首组成了达雅党;以及后来(2002年)达雅党再分裂为民进党和人民党。然这一切都是由政客们所掌控的权势制衡的游戏罢了,但广大的伊班族群却成了可悲的一群。曾强盛数年的国民党在强权政治、种族与权斗中走向衰弱、边缘化,直至瓦解。
自从砂拉越加入马来西亚后,上述政党都在不同时期里,为了相互利用,而谋取各自利益,组成联盟政府和后来国阵政府。2018年国阵在国选中败选后,为挽回颓势,便“改头换面”为砂拉越政党联盟(政盟或砂盟GPS)。但始终离不开一党坐大和老大一锤定音的“决策”和施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