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于本月8日圆满落幕了,随后登场的将是本届东京残奥会。在本届奥运中,笔者总在思考各国选手来参加奥运的目的,他们究竟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还是“为国增光”?还是为了“翻身”或“脱贫”?
在奥运临近尾声之际,年仅14岁的中国跳水选手全红婵一战成名。笔者认为她的成长背景其实比起夺金更为触动人心。许多人都在称赞她的跳水技艺,却鲜少有人反思她参加奥运的真实目的。
据全所述,参赛的目的为了“赚钱给母亲治病”,其中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贫穷,当人们被她的孝心感动之馀,她的率真谈话其实侧面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中国,取得奥运金牌竟然已经成为底层穷人“翻身”或“脱贫”的机会,许多贫困人家的孩子都以进军奥运拿金牌作为改变命运的途径,许多人更因此而被迫牺牲童年、健康和受正规教育的机会。所以,当得知一名14岁的孩子从7岁开始练跳水,一天练四百次,是让人感到吃惊的,这无疑是一种斯巴达式的训练,其中的优胜劣汰是非一般的残酷。
我们今天看到了已经成功的全红婵,却没看见她的背后也有许多出身背景和她一样却已被淘汰的孩子,他们没有童年,他们除了身怀特定的体育技艺之外,并无其他专长,人生发展方向单一,有些更因为长期高强度的训练而背负一身伤病。
全红婵的率真让中国引以为傲的脱贫主旋律相当尴尬,她的孝心比一枚奥运金牌更显光辉,同时也让人们反思早已功利化的奥运模式以及中国斯巴达式的体育体制,全红婵来自“跳水之乡”广东湛江,她的一战成名也侧面说明了富庶的广东省仍有悬殊的贫富差距,以致于某些贫苦家庭的孩子将进军奥运视为一生唯一的目标,而且中国体坛一直存有一种陋习,能夺牌仍是不够的,必须是金牌才能被认可。
全红婵的故事令闻者太沉重,虽然认为为了一枚奥运金牌而牺牲童年是不应该,但也无可否认她的选择也是环境使然,好比我们虽然反对童工的存在,但也无可否认那是某些贫苦家庭赖以生存的选项。全红婵叫人不忍直视她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人们无法想像,万一她的那次比赛失败了,也许会成为一颗沉入大海的石子,不会有人记得她。
奥运是否变质了?
然而也正是因为她成功了,才让我们见识到“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山中有远亲”的荒谬现实,一如她母亲所言:原来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亲戚,全红婵一战成名,方圆百里,沽名钓誉的人全来了。
我十分认同一名印裔网红Arwind Kumar的观点,运动员并没有义务一定要摘个奖牌回来。所以,我希望大马运动员能真正享受比赛的过程,并将得奖视为个人职业生涯的成就就好,因为“为国增光”这四个字教人太沉重。
在本届奥运会中,我更关心的是每一位参赛者背后的故事,有的人来参赛是希望能为自己热爱的体育事业争取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奖项,国家队不过是他所属的参赛单位而已,主角仍是运动员自己;有的人则是以“为国增光”为前提来达到改变命运的目的,他的成就是国家的,他所经历的高强度训练是国家引以为傲的成果(如全红婵的个案),在“为国增光”后,他将得到国家的奖励。前者多来自民主国家,后者多来自威权国家。
奥运的奖牌种类与数量多寡真能反映某国国力的强弱吗?我很怀疑。我们可以假设,大马参加奥运以来从未摘过金,但是缺席本届奥运的朝鲜却曾经摘过金,若论综合国力,大马是在朝鲜之上的,所以我们不能用奥运的成绩来论断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如果奥运变成一个让个人改变命运、让国家炫耀国力的平台,那么,我们就应当反思,奥运是否已经变质了?变得更为功利主义。全红婵的故事也让人反思体育体制,以及社会对待体育的态度。笔者拙见,无论运动员如何为国家锦上添花都好,将来的退役生活仍是运动员自己要独自面对的,吃瓜群众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在运动员身上很容易,但是运动员自己经历的辛酸也只有自己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