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比赛失败了,该不该谩骂或嘲讽?
“当然要啦!如果平时他们训练得当,上场后绝对就能表现很好。输了就意味著平时疏于练习,培训系统不够严格,才会在关键时刻心理素质变差,没有发挥水准。如果不骂他们,他们肯定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如果这是你的回答,恭喜。无需提出申请,我相信你可直接加入成为朝鲜,成为他们军事统一教育制度的亲爱同志。
在本届奥运中,大马健儿目前表现都不算太理想,除了羽球男双捎来铜牌外,其他项目都全军覆没。在全球列强同台比赛下,大马选手甚至都没有因激烈竞争而有突破表现,反而失误频多,令期望都几乎转为失望。
这时,许多网友纷纷涌到不少运动员的粉丝专页,恶言批评嘲讽表现。尽管依旧有人出言安慰,但攻击性的言论仍居多,导致部分运动员甚至必须出面道歉。
究竟运动员输了,该不该向国民道歉?
答案很简单——不需要。
这里可以切成几个层面讨论。首先,运动员虽代表国家出赛,但只是赛制设置的基本单位。透过国家划分比赛机会,为的是确保各国都能保障特定数量的选手参赛,让全球共同竞争的赛事多了交流的意义。
以跳水举例好了。中国跳水界的实力,相信派10个选手参赛,恐怕最终有8个会名列前茅。所以,跳水比赛就限定各国只能派2位选手参加,否则若一个运动赛事由单一国家垄断,想必竞技舞台上将少了许多精彩看头。
换句话说,全球性运动会看似比拼实力,实际上是趁机让不同肤色与体格的人交流,凸显各种基因的运动优势外,还展现人性关怀的基本包容性。
有些运动赛事可能让天生体格较强壮的种族占优势,但另一个比赛娇小灵活的身躯就较吃香。没有绝对优势,也没有绝对卑微,一切都回归到如何用端正态度来欣赏赛事。
所以,与其说运动员是代表国家出赛,不如说是展现个人对自我要求的极限。无论是心态、技艺或体能状况,他们追求的最终目标,都是以“超越自我”为主。
有了超越自我,之后才能迎来国家荣誉;若顺序调换,先为了追求国家荣誉,再把超越自我为第二目标,这种心态,好比将篮球试图丢进高尔夫球洞里一样,运动员怎么会在正常状态下发挥真正实力呢?
“不过,很多运动员都是拿著纳税人的钱来培训,他们输了,我们当然也有资格去指责啊!”有些人愤愤不平地说。
并非培训“公务员”
没错,一些运动员的确是透过国家拨款来训练,但抱歉,这个世界并不是“给了钱就能说话大声”。若以为有纳税就有资格指责别人,那这篇文章你也不用看下去了。若秉持“有钱至上”的观念,学校根本就不用开办,道德与自尊反正都一文不值,你干脆直接拿钱去赌场当大爷好了。
实际上,纳税是一种相对公平的社会契约行为,纳税人应该参与的是公共事务,而运动员的生涯规划,跟广大市民的利益其实没关系。
也就是说,国家就算拨款给体育部,也是基于培训人才的目标,并非为了培训服务大众的“公务员”。运动员的所有成败,都与个人成就划上等号,若强势要与国家利益或实力挂钩,实际上就是一种低劣的精神霸凌或情绪勒索。
不过,这不代表运动员失败了,外界就不能提供建议。只是比起吃瓜群众,我认为提供赛后检讨回馈的人应该来自教练或同侪,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与参赛经验,能更一针见血为运动员提供更有力的改善建言。
这是大马运动界必须要正视的事。我们常不缺优秀的运动员,但是从比赛前后的表现来看,欠缺的反而是一套更全面完整的训练系统,及能为选手及时修改比赛策略的机动性教练。
或许就是这个原因,大马选手在奥运的赛场上,常出现先盛后衰的诅咒。并非是球员技术不如人,而是往往技艺被对手识破后,措手不及来不及应对,心态上也因而被击垮。
国家体育理事会与各项运动的总会,若真的可以平心静气坐下来,好好为大马体坛规划5至10年大蓝图,并用绩效制来贯彻的话,相信最终运动场的赛果,绝对会比内斗是非来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