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初马丁路德所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当时基督教世界的大一统局面,其中包括“因信称义”的思想启蒙了许多人对世间权威建构的怀疑和否定,转而激发了各种自由、自立、自主的理想和诉求。是以,若说宗教改革辗转启发或铺垫了后来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或也不无道理。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当时的马丁路德实际上多少也协助开启了一场社会革命,即德意志农民起义(1524–1525)。
16世纪的欧洲虽或已渐渐踏入“现代初期”,然不能否认大部分地区的封建制度还是很牢固,包括德意志。是以,长久被贵族主宰、剥削的农民和一些工商群体其实对贵族专制有著极深刻的不满。因而当马丁路德毅然反抗罗马天主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时,认同和响应的不仅一些北方封建领主及教士,还有被其勇气和正气折服的广大老百姓,包括市民和农民。实际上,若非萨克森领主腓特烈亲王的保护,马丁路德极可能早就被处死。
殊不知,宗教改革的“野火”不仅掀起北方亲改革的各大领主团结起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神圣罗马帝国,其实也在德意志地区点燃了下层人民起义以推翻不公平的既有封建秩序的热情,惟这自然会影响到各封建领主的既得利益。一开始,这些起义者确实热情地拥戴马丁路德为精神偶像,包括积极带领农民革命的教士如闵采尔(Thomas Muntzer)。无论如何,随著动乱越来越严重,马丁路德显然开始认识到既有社会秩序“更重要”,因而趋向维护贵族。
无可否认,在起义过程中确实发生许多抢劫烧杀之事,于是马丁路德开始借之猛烈抨击,甚至不惜转向以暴易暴,疾呼各领主要“刺、砍和诛戮”这些愚昧和顽固的暴民。据一些史家分析,马丁路德应该很明白:宗教改革的结果毕竟须仰赖各领主,否则必会被帝国无情扼杀。然或更贴切的是:他仍深信宗教的福祉应由被上帝“命定”的君王和政府来保障,所以人民应服从权威,不该造反。换言之,马丁路德是不认可试图推翻既有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的。
马丁路德带头反罗马天主教廷和神圣罗马皇帝,所以才能有宗教改革和政治改革(即德意志民族主义及民族国家的萌芽)。但捣乱千百年来的封建秩序对他而言无疑是太“激进”了,不管出于政治或宗教原因,显然都无法接受,遑论这更可能导致宗教改革功亏一篑。较之认真倡议恢复上帝之下人人平等,决心扫除贵族和神职结构的闵采尔,他明显是保守的。质言之,深信末世论的后者比他更有“宗教改革者”的“灵性”品质。
历史发展到后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毕竟被保住了,他也成了一代宗教、政治和文化伟人。而短暂的农民起义则被各领主合力扑灭了,闵采尔被酷刑处死,死时年方36岁,在最后一场战役前他还对众人说:“若你们不愿为了上帝而蒙受苦难,那你们将会成为魔鬼的烈士”。于是欧洲可能奠基民主的第一场社会革命就此早夭——直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才轮回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