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被号称写诗速成法的“像极了爱情”疯狂洗版,联想起早前一名家长对于小学二年级的课文出现诗这种题材大表惊讶,继而鞭挞课本的编辑,直指为难小孩和羞辱家长,而这一番论调也确实获得一些支持。
其实如果真有不妥当的地方,大概就是友人所谓的“没有化抽像为具体”,指童诗应该从孩子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以杨唤的〈家〉为例,让孩子从熟悉的“家”的概念出发,再代入树叶之于毛虫、花之于蝴蝶、河之于河蟹都是“家”,从而完成诗化的想像。再随著发展,让孩子逐步了解何谓诗意。
诗这种文体一向较少人理解(即使是童诗),有如此疑虑本是正常的事,质疑与孩子学习年龄不符亦无可厚非。
然而,这名家长随后却补上一句“语文只要用来沟通就好了”。我大胆地帮忙“诠译”这句话,意思大抵就是孩子只要懂得听说读写就好,至于发音、用词、句式等都不重要,反正只要说的人开心;听的人明白就皆大欢喜。
如此心态,是否意味著她所追求的“沟通”,也不过就是到茶餐室时可以顺利地依自身喜好点一碗面而已?还是可以用脏话和错字百出的句子,在网络上随喜骂人就好?若按照这样的想法推论下去,也许校方从此将语文课取消也无不可?反正孩子在家就能学到和他人“沟通”的基本语文能力了。而且把语文课替换成更有实际作用的经商理论,或制造火箭的课程的话,孩子们他日必定成为出色的商人和科学家啊。
语文水准决定表达能力
也许这名家长不知道,用来沟通的是语言,而在学校上的叫语文,差别在于后者会让你学会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换言之,语文水准到哪里,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词汇和句型。
“用来沟通就好”的语文词库和表达方式,在一般生活上当然没问题,有时候甚至更加简洁有力。然而在正式场合的谈吐,或者在客户上司面前呈现的时候,难道也用发音不准和“菜市场语文”?
举例来说,你要用“贤伉俪”还是“两公婆”?要用“赏心悦目”还是“好看到死”?要说“烧焦”还是“焦了”?
回过来看,检讨课文的适儅性当然是没问题,但其中所讨论的不只是孩子的承受度,也包括家长们的接受程度。若没点出问题所在,只是一味地说不适合孩子,那就未免太武断。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语文课所教的内容绝对不是止于“能沟通就好”。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该贴文的留言中,有人贴出将近三十年前的二年级课文截图,也就是我们都曾念过的“弟弟来,拍拍球”。不是吧大哥?5G时代都来了,无人驾驶、远程医疗、智能家居都摆在眼前,你还在挂念二十几年前的“拍拍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