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学开学季,其中当然包括硕博士课程。新生们也许是进修的在职人士;也可能是学士毕业后继续升学。有恒心和能力提升自己固然是好事,但若念研究所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薪资,那你可能要再考虑考虑。
马来西亚雇主联合会(MEF)主席拿督赛胡先早前表示,雇用研究生(硕博士)是一项难题,尤其是对中小型企业而言。其中大抵的原因就是顶著硕博士头衔的人,不具备所需的技能和经验,却期望能得到较高薪资。
如此有趣的情况,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以“有趣”形容,是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多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然而当这群学生在各自领域取得最高学历后,梦想著迎接美好人生时,却在求职路上碰一鼻子灰。明明自己懂的比别人多,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说什么都不甘心。
赛胡先的解释是,我国大多数的硕博士学位以研究为基础,但我们还不是一个研究型国家,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发展更多研究中心,创造更多高学历的就业机会。
如此说法,似是而非。首先,赛胡先所谓的“研究”,指的是在实验室里穿著白袍、对著显微镜的科学研究。先不说寻找金主长期投入资金运营研究中心的困难,即使可行,难道我们要“五步一庙,十步一寺”地把都市变成研究中心之城?当然,他所说的也不无道理,马来西亚确实暂时容纳不下科学领域的研究型人才。
再者,除了负责科学研究的理工类之外,还有人文、社会科学、工商等科系的硕博士。相较于前者,他们更容易陷入两头不到岸的窘境。
譬如一名文案员岗位的应征者,并不会因为其硕士学历而获得较高薪资;一名会计,更不会因为拥有会计学博士学位而变得炙手可热。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雇主们对于职责的严谨与要求。
以文案而言,大部分的雇主要求的是能博取眼球,吸引流量的文字,即使用句低俗、错字百出也无所谓;至于会计,能正确处理账务,不留任何“麻烦”就好。在这种得过且过心态下,应征者学历高固然好,但如果要求薪资也高高在上时,也就只好双手一摊,说声抱歉。
在商言商,毕竟从表面上来看,这种工作谁都做得来,雇主们又何必仅仅因为你的高学历而多付“冤枉钱”。于是,在现实生活的考量下,硕博士只好接受与较低学历者同样的薪资。
这到底是能屈能伸,还是自我贬值?
僧多粥少
也许有人会想,不然“逃”到国外吧?到赛胡先所指的“研究型国家”?
多年前,日文版《新闻周刊》(Newsweek)曾针对“全球高学历难民潮”作出报导。许多留学欧美的“海归”博士,在刻苦耐劳完成学业归国后,却找不到相应的工作。最后为了生活只好接受学非所用,做著擅长领域之外的工作;或如前所述接受低薪。日本和韩国等应该符合研究型国家的标准,但“内给”尚且不足,又如何接纳外国人呢?
总而言之,社会需求与学历的差距,让大多数硕博士毕业生在踏入社会时踩空。无论是理工还是人文类的硕博士,一样是前路茫茫。时间久了之后,社会上必然冒出“念研究所有什么用”的疑问,从而使得追求高学历的人减少。当然,还是有许多靠著努力,而争取到成功的高学历人才。但这种逆袭案例又有多少?
也许硕博士终究会渐渐变成基本学历,如同三五十年前的小学毕业,到后来的高中毕业,再到目前的学士学位。但那毕竟是许久之后的事,在这段期间,这批硕博士该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