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一周,不管去到哪里,槟城人都会互相问候:“你家淹水了吗?”然后便是互相比划淹水的高度、损失有多严重。许多不曾淹水的地区也淹了,大雨来得激烈又突然,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大家都措手不及。有鸡农给我看他拍的一段短片,那是灾后的清晨,他回到鸡场,没有半点声音,过万鸡只全数死去,一夜洪水,无一生还,他反复地重看短片,边喃喃自语:“最惨的是还要清理呀!”
也有农夫,在9月份的水灾,收成全被水淹没,老农夫心痛收成全部报废,在下著大雨的早上,他们一家全在雨中慌忙收割、整理、包裹,“能救多少就多少,心痛呀!”怎料到,大雨在11月份再次袭来,这次连最后收割的时间都没有,一片片的农田变成湖泊,损失如何计算?农夫说:“都不知道怎样算了。”心血无法兑现为银码,雨水掩盖的是农作品,也是早起、暴晒、冒雨的劳动与付出。
来到马来甘榜,听大叔反复说著那一夜水位持续急升,水位过及腰间、胸膛、颈部……在分发物资时,他最想拿到一件救生衣。虽然现在水位已退,但想起那晚还是心惊。后来,又有独居的婆婆前来哭诉,只有一人在家的她,是如何无助,在水退以后,一屋泥泞实在无力清扫。
灾难以后余悸犹存、无可估算的损失、听到雨声的恐惧,我在救灾中心和灾区里,听到水灾对妇女、小孩、店主、农民、居民、准备考试的考生,面对著各种不同形式的伤害。
这场未达台风等级的连夜大雨,已足以把全槟大部分地区沦为灾区,如果水灾真的无可避免,那我们在这一连两场的大水灾里,学到了些什么?在雨季仍未结束,水灾可能随时重来之际,我们如何能作更好的准备来应对危机?
在水灾发生之前,没有人会预料这场大雨会演变成大水灾。大雨虽无法阻挡,但可以预测。热带低气压的强度、形成的位置、移动的路径、会带来多大的雨量、会否演变为热带气旋和台风,都可以透过气象图和卫星云图来预测。预测的重要,就是为了有机会发生的天灾作准备。
警报系统的重要
以香港为例,天文台分别设有台风和雨量的警报系统,只要当热带气旋在香港800公里范围内形成或集结,天文台便会发出一号戒备讯号,然后再根据台风带来的风力和逼近程度,发出不同级别的警告。
针对雨量,也有相应的雨量警报系统,例如要是预计未来12小时将会有显著的雨量,便开始发出最初级的绿色警报,然后再按情况来递增或取消警报。预警的重要是,让大家有机会作防风防雨的准备,特别是住在低地、岛屿的居民,可以提前回家,为窗户临时加固,准备足够的食物,后备电源等等。
当暴雨来临,系统便按每小时的雨量来递增警报,如每小时雨量超过100毫米,天文台便发出黑色暴雨警报,警报相应的措施也会启动,包括全港的学校会停课、雇主不能要求雇员工作,所有户外工作停止,仍在外的人要到安全地方暂避等。
警报系统的重要,是让政府机关、企业、公部门、家庭或个人,能根据警报进行应对措施。在槟城水灾发生之前,没有任何人能提前防范,在出现水灾的当晚,交通一片混乱,有些主要道路已经难以通行,大家都急著找路回家,社交媒体和通讯群组里充斥各种有关交通问题的提问。
在雨势最庞大的时间,市民归心似箭,大量人潮仍塞在路上的车龙里,但这亦大大增加了意外的可能。要是有相应的警报系统,市民就能知道这时应该尽量不要在室外,而是留在安全的地方,减少被水困或树倒所伤的机会。这次的水灾刚好发生在周末,如果是在平日,可以预计情况将会更混乱。如何管理人潮,避免因水灾而衍生出更多的伤亡,是灾难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天灾的资讯管理
另一个在这次水灾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繁复的资讯,在水灾时实时的交通情况、救灾中心的地点和求助方法,以至后期,需要什么救灾物资、义工的安排、各灾区的退水情况,以上所有的资讯混乱地在不同的地方出现,有的准确有的错误,也有的不符合最新状况。也因为缺乏准确的资讯,灾区的受关注度与需求不符、捐赠物资不符合灾民需要等情况亦无可避免地发生。
要是参考国际的天灾处理经验,有不少是成功利用网络平台与群众参与提供资讯的方式,来整合出全面的资讯,以达到讯息能准确流通的效果。透过如谷歌地图、Waze或如openstreet map等开放软件,灾民透过短讯或社交媒体提供资料,经过筛选、统计与整合,再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灾难地图”,令灾民与义工能获得实时的资讯,亦为人手分配、物资派发与救援工作有更准确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