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巫统为首的国阵政府在来届大选是否会继续执政?改朝换代有延续的可能吗?这个问题在坊间问问民众的意见,这里会有不同的答案。一马公司的延烧使乐观者以为“马来海啸”的存在是可能的,但悲观者选择相信“中国因素”也许将“救”国阵度过难关。
事实一再证明,推翻一个控制国家机器、享有丰富资源的执政党很难,加上选区划分的不公平,只会难上加难。
1998年安华被捕催生的“烈火莫熄”社会运动,到2013年及2008年两届大选的“改朝换代”呼声能成功撼动国阵的根基,是因为反对党基本团结,异中求同,放下歧见,才有历史性的突破。一对一竞选策略是有效改变政治版图的关键因素。
当时包括行动党、公正党与伊斯兰党的合作,华人社群反应不小,杂音很多,无非是因为伊党的“伊刑法”令人忧心忡忡。伊党使许多华裔无法接受,是担心原有我国的世俗体系是否会因此被“颠覆”。但当年的合作,确实为反对党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若当时仍各自为政,尔虞我诈,反对党到今天恐怕还是无法改变国会2/3的格局,而国阵也将继续坐收渔利。
为了推翻当权者,促成现任首相纳吉下台,曾担任22年首相的马哈迪毅然退出巫统,加入反对阵营,给希望联盟“另一股力量”以取代伊党退出反对阵营留下的“真空”,此举是否能因此力撼巫统,令人关注。
我们必须认同,尽管大马号称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但最大的族群马来人仍然是握有政治的主导力量,是其他族群暂时无法取而代之的。国阵过去会刻意捏造及渲染民联属意华裔的行动党林吉祥将当首相,就是要“唤起”马来人的“恐惧”。
从过去的“宿敌”到今天的“盟友”,马哈迪对安华的“心狠手辣”以及低估安华的“政治效应”,安华应该感受最深。常言道: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马哈迪与安华2016年的世纪一握成为举国焦点时,彼此的恩怨是否一笑泯恩仇?
当权者最不愿意看到一个曾经叱吒风云的巫统领袖蝉过别枝,揭露当权者的弊端。毕竟曾在体制内的人更能掌握其体制运行的内幕。
要求敦马向安华道歉
反对党的结盟,彼此可能都抱持不同的理念与需求,这是反对党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是到今天,希望联盟的首相人选都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最近的热点是马哈迪是否重做冯妇,在希联取得政权后再担任首相。但这都还未定案。
报导指,土著团结党建议一旦希联注册成为政党,由该党主席马哈迪以及会长慕尤丁做希联龙头,而安华与妻子旺阿兹莎则分别担任顾问以及署理主席。希联的首相人选难产,会否出现关键的分裂,引发议论。
伊党退出民联,由土著团结党加盟的希望联盟,对需要马来人选票的反对党阵营是不可或缺的票仓,土著团结党的宗旨与结构,符合马来人的政治意愿。
来届的大选,行动党与马华谁能获更多华裔的选票,就如土著团结党与巫统谁能获更多马来人的选票一样,谁就更有机会获得执政权。当然再掌握东马的票仓就更是如虎添翼。
至今马哈迪还未对当年安华事件公开表达“歉意”,是否马哈迪没有一个“道歉”就应该与其决裂?安华的女儿努鲁努哈曾说,如果马哈迪想要与其父亲结盟,就必须承认捏造安华肛交与贪污的指控。
人民之声顾问柯嘉逊也批评希望联盟领袖,为了与前首相马哈迪结盟,可以虚伪地“遗忘”马哈迪陷害安华入狱一事。他认为,只要是重视公义以及尊严的人,都会赞成马哈迪与在野党结盟前,先要求马哈迪向安华认错道歉。
安华本身是否已选择原谅,但还没有“强烈”要求马哈迪口中的“道歉”?这或许要问反对党是否视“道歉”为不可妥协的“必要条件”或重要的“核心价值”?
安华是马来西亚反对运动最为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没有安华对政治的反扑,不可能存在烈火莫熄,也难动员马来社群的反对力量。是否选选择原谅必须以道歉为基础?大家容或可以讨论,但如果过于拘泥于枝节而无法看到政治改革的迫切,是否只会扩大彼此的歧见与纷争,以至于见树不见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