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回到阔别30载的母校--港口华小掌校。一所坐落在马来渔村内的微型华小。环顾四周,不见一个华人影子。走入离校门半公里外,曾经是个鱼产丰收的渔港,却因到严重遭受暴风浪浩劫,颜如暮年老人,颓丧没落。大部分的华人为了生计,都往外迁了。留下来守住祖屋的皆是阿公阿嬷。寻遍村子,只剩下12户华人家,七岁以下的孩子只有一位!
走入简陋陈旧的校园,看著那72张期待完善教育的面孔,我禁不住问自己,我行吗?学校只有虚设的董事部和家教协会,孤独无奈的我,对自己的能力起了质疑!这条路,我应该怎样走?我有能力突破困境,带著老师和孩子们展翅高飞吗?深入了解学生背景,另一个令我惊讶的事实告诉我,这一个挑战非得下一番苦心不可。72个孩子当中,只有一位是当地人。其余的都是来自8公里外,甚至更远的镇上。这些家长为何舍近求远,放弃设备完善的城里学校,选择把孩子送到这一所毫不起眼的乡下学校?深入探讨后,方知这些孩子大半是问题儿童。学业成绩,家庭背景,行为纪律都是这些孩子中途转学到这里的原因。港口华小前路茫茫,逆境求存,她的明天就操纵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啊!
一天,一位妈妈带著一位哭哭啼啼的男孩来见我,要求学校收留他!孩子百般不愿,妈妈硬是强迫,说除了转校,她别无他法管制这孩子。我为之愣住了。无辜的孩子因为成绩差,行为劣,纵使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港口华小就是他们的“放逐地”!和孩子单独深谈,给他信心,和他约定,擦干眼泪和校长一起努力吧!将来妈妈一定不会后悔把他转来港口华小,而他自己也必须承诺改变自己,带著好成绩离开港口华小。
担任后进生的摇篮
一件小事,一个启示。港口华小是否要继续扮演后进生的摇篮,抑或寻求突破,把不可能化为可能。我们在设备上不能与城里学校相比,我们甚至连一般乡区华小拥有的社区互动都得不到,因为我们的周围连一个华人踪影也没有。在重重弱势下,我们必须在自己身上寻找闪光点。
我们的家长纯朴热心;我们的老师年轻有为,干劲十足,爱心满满。这一些优质让我看到了要救这一所学校必须走的路。找回昔日曾在这里服务过的陈应祥老师,告诉他,身为校友,身为我的老师,他有义务和我并肩作战,为曾经抚育过我们的母校做点事。
走在爱心教育路上,我们探讨蓝海策略。明白我们的孩子本质并不差,可能基础教育不强,导致他们的学术成绩与别人相差一大截。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在太多的竞争中与别人相比,因为别人的锋芒、优质,会掩盖我们的孩子,会让他们感到自卑,会抬不起头!要孩子们自信,我们要付出的努力得比别人多!我们的老师也必须甘愿做,欢喜受,而且要做别人还没想到要做的事情。我们的团队在了解孩子们强弱项后,开始策划别人还没有的活动。在不需要跟别人相比的情况下,孩子们只要用心做,他们永远“不会输”!孩子们的自信就这样通过各种活动建立起来了。
家长无私奉献
一路走来,我们秉持著善待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为办学方针。爱心教育的出发点感化了孩子、家长和董家协。因为爱,因为坚持,港口华小幕后最大的动力来自一群默默在为教育耕耘的爱心妈妈。港口华小只有12位老师,单靠我们12双手,恐怕大事难成。爱心妈妈体恤孩子来回学校耗时费力,毅然和董家协合作,扛起爱心食堂的重任。爱心食堂的诞生,让孩子们在下课和中午都能够享用健康的爱心餐。爱心妈妈无私奉献,孩子们感恩惜福,不浪费,不挑食,自己洗餐具,自己收桌子。午餐解决了,父母也安心让孩子们留下来进行课外活动和上辅导课程。此外,学校还有个大爱爸爸。虽然孩子早在2005年毕业了,刘爸爸还是每天风雨不改,天天到学校,从大清早的买菜工作到校园内零零丁丁的维修工作,他都义不容辞。刘爸爸的大爱成为了我们港口华小每一个成员学习的典范。学校虽小,但是我们的课外活动并不亚于人。我们有园艺班、巧手班、舞蹈班、扯铃队、24节令鼓队和其他教育部所规定的课外活动。踏出厨房,一些爱心妈妈又扛起导师的任务,和老师们一起分担课外活动的重任。
因为爱心教育,我们的孩子彬彬有礼,自动自发;因为爱心教育,我们的老师和爱心妈妈只问付出,不问回馈!
得各方的协助
教育是感人的心路历程,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港口华小的爱心磁场吸引了许多没有孩子在这里求学,却乐意为学校教育、建设和发展慷慨付出的热心人士。赛心育华文组的老师年年义务来港口华小给孩子们办激励活动;名漫画家徐有利、心理医师黄维雄、元生基金会、手集团、《寰宇电视》艺人、TV2《前线视窗》、东方人文艺术馆等都来给孩子们打气助阵了!社会人士总是在我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相助,学校设备逐渐完善并趋向现代化。目前,港口华小在董家协的奔波下,已经落实了精明课室的梦想。校友拿督苏国贤也掏出腰包建了座舒适的行政楼给学校,老师们终于有个宽敞的工作室了。
在董家协的呵护下,港口华小的孩子是幸福的;老师们的付出是受到重视的;爱心妈妈的奉献更是不可言喻的!但愿港口华小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