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辞世后新加坡完全步入李显龙时代,尽管这个弹丸小地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李氏王朝仍继续威严笼罩。谈论起新加坡的发展,人们千头万绪,岛国距离那么近,又感觉那么远,长堤两岸那笔情感账,莰入了多少血与泪的凝块。
新加坡之特殊连香港也缺貌似的可比性。对建国总理李光耀的评价,坊间和国际上众说纷纭。看法多呈两极,有者称温馨的巨人,有者称冷酷的独裁者,我谓李光耀乃寡情独裁者。李光耀以强权手段统治新加坡,启用精英和技术官僚治国,寡情对待持不同政见者。他用务实、绩效、严惩、高压等手段,成功将新国人均GDP推上世界之巅,成为人均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创造了国民工作高效率和政府行政廉洁守法,但新国政治环境长期处在一种强压下的安稳,岛民素质和岛内民生隐藏重重危机。尽管政府采取一些援助政策,新国文化发展明显缺乏根基和动力,未来20-30年经济前景将继续面对50年前既已生存的挑战。
综合评价一个国家,单从新国人均GDP、社会稳定、街道干净、全民教育水平提升和国际外交影响力等,尚不足以描绘其成功。另一些因素如国民素质、幸福指数、创意能力、文化成就,可支配消费能力,民主人权纪录,新闻言论自由指数等,也是衡量新加坡成功与否的重要考量。
李光耀乃一代枭雄,他统治和一手打造的新加坡是其一套思路的完整作品。有人说这些他该做,而那些他不该做;也有人说李光耀为新加坡的稳定发展,不得不牺牲民主,牺牲少数异议人士的自由、财产、公民权、甚至生命,牺牲掉华文教育和南洋大学,这些都是新加坡成功的代价,保留什么,牺牲什么都因李光耀的审时度势,这就是李的伟大之处。
开创新国历史之路
1965年新加坡被东姑踢出马来西亚而被独立,李光耀成为建国总理。那一刻对新加坡人而言是一片迷茫。很简单,缺乏土地,没有资源。然而小岛作为天然良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当初莱佛士首次登陆这座小岛时就已判定,李光耀的新加坡之路便从这里开始。
后殖民时期的新加坡处在东西方冷战年代,政治斗争汹涌澎湃。不论从李本人的意识形态、教育成长背景、还是星岛作为一贫乏小国的处境,他都意识到新加坡必须靠向英美为首的西方阵营。在此思维主导下,李光耀做了两件果敢和政治正确的事:一就是关闭华校,斩断通过中文源流输入的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重塑新加坡人身份认同;二就是严酷镇压国内共产党、左翼份子和亲中人士,改变岛国政治生态。
肯定新加坡今天的成功,就得了解铲除华教和打压异己是李光耀整个治国配套的首个环节。在同一个环节上,马来西亚和其前首相东姑则是失败者。这里有三个实例,即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最多的新加坡选择英语,族群分布最多元的印尼选择马来语,而马来西亚完全是个Rojak语言的国家。李光耀这个独裁决定,提升了新加坡的生产力,也奠定了国家稳定的基础。
新加坡发展成就可从两方面探讨,首先是条件和资源,其次是策略、政策和管理。新国缺土地,没有矿产和农业资源,甚至水源也有求于大马,环境十分恶劣。但从另一角度看,新加坡是天然良港,接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海要道,作为贸易和中转港口,其操作发展远比香港上海更早。地理条件和运作经验让新加坡在60-80年代的30年里取得高速成长,在中国和大马都未睡醒前,新加坡已经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新加坡核心价值
对外自由开放、鼓励竞争、严管庶民、惩治贪污、惠利精英、这些都是新国政策和管理的核心价值。岛国政经策略核心价值只有两字——“生存”,李光耀被踢出大马时所滴下的眼泪正是因为这两字。有新国人称狮城是东南亚的以色列,也有新国人暗盼终有一天新加坡能重回大马怀抱。
过去高速发展的30年里,曾被誉为外资圣地、贸易天堂和金融乐土的新加坡,正在面对周边国家崛起所带来的压力。制造业面对外资的撤离,中转口岸面对吧生港口和巴西古当港口的分流,金融中心面对上海、香港等城市的竞争。精英官僚们又开始为新加坡重新注入洗钱、赌博、药品知识产权等暴利及垄断行业,这些都与李光耀主义的新加坡之路一脉相承。
新加坡不及格的民主和新闻言论自由,不能理解为其发展成就的代价,它是李光耀主义的一个治国配套。新国今天的发展成就并不全因一套防腐和廉洁的行政管理制度,高压政策配套才是关键;新国的干净也不全因新国人都像日本人那样的素质,当看到新国人在大马境内的行为时,便不难理解高压政策所打造出的民众行为模式;若深入了解淡马锡内幕、公积金条例和新国医疗体制,就会对李光耀主义有更准确的理解。
中国比新加坡有更高速的发展,然而伴随高速发展的恰是中国的高度贪腐。故一国之高速、中速或慢速发展都由多重因素构成。同样,一国之成就也有诸多衡量指标。李光耀晚年曾感叹未来10-15年的新加坡,会怎样谁也说不准。言外之意,新国仍未摆脱恶劣政治经济环境的挑战。
如今新加坡会延续李氏王朝吗?李鸿毅未来会成为新国总理吗?影星成龙曾说“华人是需要管的”,难道新加坡人永远逃不出这个魔咒?新加坡之路如何走,靠李显龙再来一个大胆决定,还是新加坡人自己拿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