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70年代就介入客家公会的活动。当我在2000年接任槟州客属公会会长时,突然飞来一项任务,就是希望槟城主办客联代表大会。
说实在的,那一年槟州客属公会是没有条件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各地代表,因为其一我们的会所已被焚毁,正寄人篱下在时中正校内一间小办公室,只能容纳十多人开会,再多人就没有空间了。其二,自1989年会所被付诸一炬仅剩残墙破瓦,多年来一直无法重建。在自行惭愧下,我们觉得实在拿不出颜面来主办大会。其三,我们公会的基金有限,要用来重建会所已不够,哪能有条件承办大会?
在婉拒客联会后,我们被告知无妨大胆主办,总会也给了适当的补贴。于是在阴差阳错下,我们成功地主办了客联代表大会,地点就在成功酒店。
有了客联会的鼓舞,加上吴德芳乡长的推荐,我当上客联会副总会长(多年之后又荣任署理总会长)。这使我更具信心要将客属公会大厦重建起来。虽然明知钱筹不够,但我们坚持一定要动工,先是策划三层楼,后来竟大胆地增建到五层楼。主要是希望第四层(三楼)辟为客家文物馆,而第五层(四楼)辟为礼堂。
客家公会大厦完竣
重建工程从2002年开始到2004年完竣,我们终于不负众望,在2004年为五层客家公会大厦举行隆重的开幕礼。于是我们又再一次主办客联代表大会,并向全国乡贤呈献最好的见面礼。
整整15年,我们才又争回客家人的尊严,重新竖立起地标。告别了如同犹太人“哭墙”的会所,我们迎来了新生的客属大厦。我如释重负把这一件事列为我的第一个梦的落实。当然,如果没有全体董事的支持和客家乡贤的赞助,公会新厦是不可能完成的。
有了新的家后,我又编织第二个梦,那就是我希望能设立全马第一间客家文物馆。当我在2005年向时任客联会总会长的吴德芳提及时,他爽快地答应,并将之当成一则提案在客联会代表大会上通过,也集资20万马币供我们在槟城客属公会第四层(三楼)设立客家文物馆。经过两年的打造,我们在2006年完成文物馆的开幕,并再一次主办客联代表大会。及后,我们也得到接任总会长杨天培的支持与关心。
最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几乎来自各地的客家人都对文物馆赞不绝口,也留下深刻的印象。
文物馆的成功设立,我把它列为第二个梦的实现。直到今天,我对乡贤们的支持心存感激。也因为有此空间,我们在2012年又在文物馆内增设第一任槟州首席部长王保尼(客家人)的纪念厅,使之更具历史意义。
本来,我在想经过六年的打拼后,已实现两个梦应该感到很满足,但我总觉得有缺陷和不完整,原来,我一时忽略了浮罗山背曾是“客家人”的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刚巧,有台湾学者参观我们的文物馆,便要求他们组团到来进行田野调查研究,看看浮罗山背究竟蕴藏多少客家的文化和情怀?真要感谢来自台湾中原大学、清华大学及交通大学的各学者打头阵,较后也加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及马来亚大学的学术人员。他们先后来了不下30名学者及研究生在浮罗山背考察客家人的生态和产业状态,也对当地居民和人口分布做了调查,最终的结论是:浮罗山背是客家人的聚落。
客家人与浮罗山背
我较后也对浮罗山背进行了研究,有几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发现:原来早年客家人与浮罗山背攀上关系源自于太平天国(1851-1868年)。
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起于客家人洪秀全的领导,因而也被称为客家人的革命。当他在革命失败后,诸多的客家兵及客家子弟被迫四处逃难。有一小部分人匿藏在浮罗山背过著隐居的生活,以避开清廷的围剿。
根据学者温梓川(曾任光华日报总编辑)及黄尧的研究:客家人最初在槟榔屿登陆的居留地点首推浮罗山背,多数集中在双溪槟榔。
另一项更具“证明”的是在浮罗知滑的天主教堂在1854年来到浮罗山背设教堂。但延至1871年才成为有规模的教堂,内设经堂及学校。由此可见,身为拜上帝会的太平天国的人已逃到浮罗山背,需要教会提供服务。甚至在早年,浮罗山背有用客家话教学的学校;更有天主教堂用客话颂经文。
当我在2009年时与国大的学者及研究生拜访天主教时,就意外地发现,仍有少数教徒可用客家话颂经,证诸了客家人已在浮罗山背落地生根。直到今天,天主教堂在浮罗山背已有159年的历史了。
其实,单单从“浮罗山背”这四个字就可以看出是客家人取的名字,也只有客家人将“山后”称为“山背”的。其他籍贯的人都是称为“山后”或“山尾”的(中国就有汕头或汕尾之称的地名)。
全球首个客家村
由于台湾学者确实了浮罗山背的定位后,我便孕育第三个梦,但因为梦太大,我从2006年便希望有一个客家地标建在浮罗山背,结果是“曲高和寡”,即使我只想设立一座文物馆来彰显当地人民,包括客家人的历史与民情风俗也无法落实。
虽然这第三个梦很难实现,但我仍然锲而不舍地一年又一年地重复我的梦。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我在年初时碰到一位伯乐,他十分乐意地要将浮罗山背的20依格土地变成新旅游景点,取名为“浮罗山背客家村”。经过半年的规划,我们敲定要建立一个集自然生态与文创于一炉的主题公园,内中有一座土楼型的具现代化的酒店,称之为“土楼酒店”,也有小别墅出租。同时,有一座浮罗山背的民族文物馆用三语表达,包括客家文物及艺术走廊在内;更有客家餐馆,小贩美食中心、土产销售中心及旅游产品及精品店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此外也会保留榴莲园,培植豆蔻、丁香和橡胶等,以成为示范中心,让游客了解本地土产的成长和制作过程。
整整6年了,感谢企业投资者将投下巨额打造一个新的旅游胜地,这样一来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浮罗山背客家村将肯定是马来西亚第一家,也会是全世界海外华人打造的第一个客家村,以期能向中国和台湾看齐及媲美。
正因为这样,我欣慰美梦成真。我写下了这样的词句:“虽然我们无法打造一个天堂,但我们可打造一座世外桃源”。
(本文作者也是马来西亚客联会署理总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