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闻一个民间组织正筹划让前首相马哈迪和其死对头安华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历史性造访我国之前一天同台,共同向政府施压,反对谈判如火如荼进行中的《泛太平洋伙伴协议》。
我对马哈迪个人和政治都极为厌恶,但如果这两个极具影响力的政坛老将能因此促使政府中止关于至今这份内容仍不详的超级协议的谈判,我乐见其成。当然,我也明白马哈迪之所以反对,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子慕扎尼的商业利益。美国政府的采购合约,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产业,高达90%发给本国财团。一旦落实该协议,我国相关公司的技术和规模无法匹敌美国同行。慕扎尼是Sapura Kencana石油的掌舵人之一,父子俩能不因此忧心吗?
再者,《泛太协议》涉及汽车业。作为普腾汽车公司的关键顾问,马哈迪当然担心对美国、日本和韩国全面开放汽车市场将严重折损本已欠佳的国产车的竞争能力。
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是项刻不容缓的议题,但在毫无完全准备前贸贸然签署《泛太协议》,最终极可能殃及挣扎求存的中小企业。
就以农业为例。从马哈迪时代开始,政府因推行重工业计划而忽略改进农产品。《泛太协议》一旦落实,市面上将出现来自澳洲、纽西兰和美国等价廉物美的产品,冲击不可谓不小。
基于《东协自由贸易协定》,国家稻米局(Bernas)对由盟国进口的稻米课以低关税,我国稻米业也因此面对泰国米的强大竞争。目前Bernas对东协以外地区进口的稻米征收40%关税,一旦撤除,可以想见我国稻米业将面临崩盘之可能。
199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出台,低廉的美国农产品充斥墨西哥,导致后者多家农场和工厂倒闭,高达200万人失业。下岗的墨西哥工人和农民往美国跑,引发了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佛罗里达等南部州属的无证件盲流,可谓前车可鉴。
中小型企业受忽略
我个人长期反对政府根据肤色制定的固打制度,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天真地以为全面开放市场将迫使土著企业面对竞争,则沦为矫枉过正的另一个陷阱。提升竞争力的方法很多,但总离不开对研发的重视与投资。改善产品品质、降低成本,才是长远稳定农业的良策。一味落实低关税引进外国农产品,而我国低品质、高成本的产品却无盟国问津,最终只会导致我国的粮食高度依赖进口,形成危机。一个很简单的事实是:即使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和澳洲都是所谓的发达国家,却从不曾因此而忽略重点投资农业研发。一个国家完整而长远的战略,必然包括如何确保粮食供应方面的稳定与安全,绝不假手于人。
从前,很多人寄望大量引进霸级市场能降低日用品的价格,结果是Sime Darby拥有股份的Tesco和马哈迪亲自从日本引进的Jusco(现易名Aeon)大行其道,城镇地区许多的中小型杂货店却无以为继。这正是政府无意强化中小型零售业的恶果。
不看重技术合作
就汽车工业而言,我国根本无需透过签署一项包山包海的《泛太协议》达到提升国产车品质的目的。2007年,由于马哈迪和巫统高层人士强烈反对出让控制股权,普腾中止和德国大众汽车(Volkswagen)的谈判,以致策略联盟计划胎死腹中。德国汽车技术和性能远在日本之上,该项谈判若成,则是普腾脱胎换骨,真正成为国际品牌的绝佳机会,可惜最终败给了政治和个人考量。
《泛太协议》并不看重技术合作,更关乎贸易往来。若要让国产车摆脱扶不起的阿斗的形象,应该做的是通过个别而专门的协议,和德国等汽车大国合作,而非仅仅为了开放汽车市场,却同时陪上了其他领域的利益,而这正是《泛太协议》引人非议之处。
此外,《泛太协议》对劳工权益和环保措施皆有严格规定。我国如果在尚未协助中小企业减低成本,鼓励研发的情况下引进相关条文,最终可以预见的局面是业者须付出更高的生产成本,却无从解决缺乏竞争力的窘境。阿都拉掌政年代,政府的确有过关于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一系列探讨,但随著他下台,一切灰飞烟灭。巫统选择全面恢复马哈迪时代的老路,让官联公司和其他大财团以合作方式发展大型计划,继续忽略中小企业这个国家经济的骨干。诚如国民大学教授Tham Siew Yen所言,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区域小国,应当与个别国家商谈,从中寻找真正互利的策略性合作项目,而非签一揽子的贸易协定。美国把《泛太协议》当作战略筹码,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一个与中国抗衡的贸易壁垒,让东南亚的经济整合更为艰难。
加诸协议内容极为神秘,政府也不愿就此向国会交待,这样的协议暂且不签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