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的大马经济,处在何种状况?依我看,大而化之地说,这几年是处在增长放缓,通胀递涨的滞胀(Stagflation)状况。
按常规经济理论,一国的经济政策,通常在于实现几个基本的长期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利率适度等;只是,高增长与高就业通常会引发通胀,以至鱼与熊掌难于兼得。在这种情况下,行政部与财政部(管理财政政策,如增减税率与开支),便得与管理货币政策,如扩张或紧缩货币供应量与利率高低的中央银行互相协调,以免发生政策冲突或效应相互抵消的现象。
然而,在特殊情况下,高通胀与高失业(而非就业)也可能并存,如1970年代,发达国家便普遍发生这种滞胀现象。就现阶段的大马言,何以会出现这不可欲现象,一方面固然与美国的多轮量化宽松政策有关,他方面也与大马国内货币供应量速度超过经济增长率、外汇储备高(已高达4000多亿令吉)、收入与财富分配过度不均、长期的财政透支与低利率的长期化等有关。这都加剧了有钱阶级的投机而非投资行为。
房地产价格连续上涨
一般来说,致成通胀的因素多与薪资上涨、成本上涨或需求强劲有关;可大马的情况则是,薪资长期停滞,对各类产品与服务的需求也没突涨;按理说,是不会有高通胀的。官方的数字也显示,大马通胀率只有约3%,失业率也长期在4%以下,怎么会出现停滞性通胀呢?这就涉及了通胀的计算法与项目,对普罗大众来说,一生中最大的消费(也是投资甚至可能是投机)便是买房屋;而这几年来,许多人口集中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在短短几年内连续上涨,以至涨幅高达50%以上!
若普罗大众的一般收入水平也相应地增长,或可缓和房地产的涨幅,可事实是“一涨一滞”,且距离日趋拉大,即便推出房地产盈利税(RPGT),如2年内卖出就抽15%的盈利税(但是通常房子建成后,已超过两年,很少会被抽15%,而较可能是10%),对抑制房价屋价作用并不大,因为根本原因是太多贬值的钱在泛滥。这就方便了有钱阶级以钱赚钱,也产生了劫贫济富的不良后果!
在2012,估计大马有630多万户人家,其中,至少有420万户是月均收入少于3000令吉的(一个大马援助金500令吉的受益者有420万户),而人口较集中的城郊地区的房屋价则大多超过30万令吉,也就是相当于其年均收入的10倍!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首购族要望屋兴叹,他方面是拥屋者会产生身价倍涨的感觉,而大胆提高其消费支出,进而活络了消费,也推动了增长——惟却可能是虚胀而非实胀。
滞胀或导致经济恐慌
可问题是,这个趋势是否可持续?它会否令拥屋者,或勉强购买者产生自以为富有的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万一市场崩溃,如1989年的日本或2008年的美国、西班牙等,把新富贬为新贫?毕竟,由于知识与技能水平,生产力等不高,大马普罗大众的收入水平不易稳步上升,实则在1240万工作人口中,只有约170万人收入达到缴税水平(2501令吉以上),外加上廉价外劳大量持续流入,可以预见中短期内,大马普罗大众的收入不会有大的改进,反而是治安有可能日趋恶化。
外加上,大马是个高度依靠国际经济的高贸易依存国,若世界经济加速恶化,也易引发国内危机,把郁闷的滞胀转化为经济恐慌,重演日美泡沫繁荣转大衰退的悲剧。约言之,除非高房价仅集中于几个地点,而非大面积的;若否,它将是不可持续的。毕竟,大马的家户债务已高达GDP的76%。可以说,这个高房价,基本上可说是货币贬值致成的货币现象和投机致成的。
同理,就联邦政府财政而言,长期来说,也不乐观。一方面是,由于经济转型不成功,以致大专生不易找到体面的就业机会,而不得不由政府雇用,以至财政负担日增;他方面是,在区域化与全球化的作用下,大马愈来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外资,而内资又出走,个人所得税在政府总收入的占比(目前为约11%)也不易大幅改善。其结果就是,联邦债务将日趋扩大。若不能实现根本的廉政与高效,开源(加税)与节流(减福利),自难免引起民怨冲天。
注:滞胀是由停滞(Stagnation)与通胀(Inflation)构成的用语,之所以会发生,在于二战后,发达国长期采用财政扩张政策,积累了大量赤字,以至引发通胀;此外,由于长期过度使用,其刺激作用也递减,是所谓的财政疲劳(Fiscal Fatigue)效应。由于政策用老了,也剥夺了未来的使用空间。出路就只能是加税减福利,举新债还旧债,或大力搞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