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近年非华裔就读华小学生越来越多,且看起来似已成一个趋势。如东马砂拉越华小在逐渐“原住民化”,西马某些州个别华小非华裔比例已超出半数以上。笔者不清楚砂拉越华小“原住民化”到什么程度,也不大清楚非华裔学生比例高出半数的华小又是何种特殊背景。但笔者认同这个现象,也支持这个趋势——如果是一个趋势的话。
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报读华小,一方面说明华小教育质量有保证有口碑,这是华小教育工作者敬业奉献的自然结果;另一方面也证明华文价值地位确实在提升,这当然是大马华教工作者期盼已久的大环境。同时,这种现象很大可能会带动大马更大范围内形成尊重华教、使用华文的社会风气,于华文教育发展壮大更加有利。
众所周知,华教在大马一直处于受排挤乃至被压制的边缘窘境,而华小更是长期面对师资缺乏,投入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大马政府的偏差政策使然,但根本原因也许是族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管道,互相之间缺乏理解与共识所致。而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报读华小,则无疑在这方面有所弥补,尤其对华族与华教而言,更是一个树立形象扩大影响的机会。
短期来说,非华裔就读华小,不同族群学生可以长期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华小可以避免某些政客所谓“种族主义”的歪曲,更加理直气壮要求政府的公平待遇。长期来看,非华裔就读华小,有利于不同族群间沟通与理解,有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势必为华教与华社赢得尊重。
因此,笔者认为华小宜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以吸引更多非华裔学生报读华小。不过,对此现象也有不同意见,如有者担心华小会失去原有特色可能变质;有者不满华裔投入华小资源所用非人。但综合而言,这种现象实在是利大于弊。
事实上,在大马国民教育体系之下,华小是国民型华文小学,主要使用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招生对像主体是华裔子弟,但不可能也无必要限制非华裔入读。而且,据笔者所知,非华裔入读华小多年前已是事实。在这样情形下,华小理应敞开胸襟,接纳更多非华裔学生,在可承受条件下尽可能满足非华裔入读要求。
此处所谓可承受条件,是外在限制,本质上也不是“弊”。其中涉及校舍和师资问题,也涉及教师因材施教与学校行政管理问题,以及附带产生学校与家长的协作互动问题等,一切皆会增加华小的压力和难度。如此一来,有论者提出探讨“新华小办学模式”,确有必要提上华教议事日程,以便及早为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寻求应对之道。
至于担心也好,不满也罢,似乎各有其道理。但华小特色就在于以华文作为教学媒介语,无论是华裔还是非华裔,既然选择华小,初衷也不外乎此,因此只要有学生在,华小的“质”就不会变,反之,如果缺了学生,后果才真正不堪设想。而出钱出力资助华校,是华社历来的优良传统,目的即在传承民族文化,造就国家栋梁,如能在华小“堡垒”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基地”作用,进而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引发社会更广泛共鸣,自然又是一种大功德。况且,政府在面对华社真诚善意与更加宽厚民意时,大概不至于依然对华教敷衍塞责无动于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