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玉梁

根据中国官方发布资料,大陆境内目前发行报章超过2,500种。港、澳、台三地各类报章〔不包括定期什志〕估计在80-100种之间。至于海外各地发行的报章,现时未闻有任何正式统计,推测大大小小至少有350种,其中包涵不少地方性的小型免费商讯报。

中文报业形成背景

现代中文报章的出现,主要始于两种模式:中国式与欧洋式。前者以上海及其他沿海主要城市演革形成的中国式;另一种则是在19世纪初,在基督传教士推动下,以混合欧洋撰写格式,配合现代印刷技术而广传的中西合一式。在二战之后,在资讯传送与印刷科技一日千里催助下,欧洋式报章尤其蔓延迅速,形成今日海外大局。

从资讯消费角度来探索,世界各地中文报的扩散,跟各个历史阶段中国东南诸省人口往外移民的数目息息相关。笼统概括,三个不同时期的移民潮,即:1)清末出洋谋生的粤、闽移民;2)二战结束,因国、共对峙,出走或滞留在外的政见互异人士;3)近代全球化带来的无疆界人口移动现象。这些移民带著中文在落脚地繁衍,中文报业也随之茁长。

各地销量

海外中文报章发展较健全的地区,首推占当地人口比例较大的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现今在马来西亚的中文报估计日销逾1百万份,新加坡早晚报合计约40万份。

近代吸纳众多中国移民的澳大利亚与北美洲,中文报章种类多且总销量大。例如:澳大利亚的悉尼与墨尔本,市面便有近10种中文报发售;美国东岸的纽约唐人区,西岸华人聚居的三藩市及洛杉机,亦各有6-7种中文日报,而全美国竟有上百种之多;在加拿大东西两地的多伦多与温哥华两地唐人区,中文报也各有4-5种,加上渥大华、满地可〔或称蒙特利尔〕、中部卡格里与温尼伯等地,便有10多种,日销6-7万份之间。

从二战过后到上世纪60-70年代,华侨曾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一带执经济牛耳,华文报章散布也很广泛,奈何以抵御国际共产主义渗透为由的一系列偏激排华政策,严厉打击当地中文报;一些地区几全面禁刊,余者亦相继式微。目前各国虽因政治与经济上的需要逐步放宽或解禁,但许多城市中文早已连根拔起,报社何能重振昔日风光。

马来西亚也有种族歧视现象,幸好华裔人口比例大,(曾一度占总人口40%以上,现今减存24%左右),加上华人维护母语态度强烈,中文报出版虽受严格监管,尚有市场发展缝隙,以致今日号称海外最大的中文报业集团得以扎根于吉隆坡。

在欧洲各城市,主要是伦敦与巴黎的唐人区,却因人口比例低微,一中文报散布稀落,报社几无生存空问。

内容模式

不同时代的政治与市场背景,直接影响海外中国报章的内容。最早期的海外中文报,始于英殖民地时代的马来亚。基督传教士为散播宗教,在所殖民地区开启现代中文报业先河。他们追随西方殖民者的脚印,从马六甲向东传到印度尼西亚的巴达维亚、澳门、香港以至中国沿海门户。

当时报章的内容格式,颇为西化,少政治倾向,与大陆截然不同。到晚清时期,中国的文人与政治改革推动者漂泊到南洋,藉报纸直接影响当地华侨政治思潮。直至日本南侵之前,南洋各地中文报的主持人几乎都是亲国民党的“爱国志士”。抗日期间,南洋群岛报章更是反抗日本军国主义,捐资救国运动的核心。

共产党建设新中国,国民党撤到台湾后,国、共对峙直接反映各海外中文报立场,形成左、右两大阵营。上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政局骤变,东南亚殖民地反共势力强大,左翼阵营报章纷纷遭禁,报社编务人员或遭驱逐或推入牢狱,左倾报章逐步消逝。局势稳定后,华侨亦因返乡无路而改变身份,纷纷由“华侨”归化为当地公民,中文报章内容从亲中国,改到国际时局为重,再转为以当地新闻为主,马来亚与新加坡各中文报尤其显著。

二战结束时,南洋地区教育落后,报社从中国延聘人才主持编务,报纸内容亦保守亲中。50年代以后,教育水平逐步提升,民间从小学以至中学,甚至还创立以中文为主的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教育普及的成果令中文报章直接受惠,不仅内容素质提升,报份销量亦随之急速上升。内容除报导当地政治亦能直接翻译外电发出的国际新闻稿,而娱乐消闲讯息则多取自港、台刊物。

一部份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新闻工作者,在50-60年代得助于台湾大专学院提供的新闻报业训谏,另一批则长期受到殖民地政府制度下的西方新闻学理论熏陶,为当地中文报提供略具水准的工作人员。

到80-90年代,一些香港报章资讯娱乐化(小报化,或称“苹果化”)再次冲击海外中文报,马来西亚中文报内容初期跟风,接著变本加厉,煽情新闻成报章重点,鲜艳血腥图占夺版面,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前,共产党极重视海外政治宣传,主导政治的两份报章(《大公报》与《文汇报》)遂将势力伸展到海外,与台湾亲国民党的多家海外版报章抗衡。随著台海两岸关系好转,原先一些报章的政治对峙局面亦逐之舒缓。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中国在1997年必定收回香港。这消息震憾一些香港居民,担忧香港回归中国之后,港人会面对的窘局,于是掀起一阵移民浪潮,不少港人迁居英联邦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甚至新西兰。

加拿大东、西两边,最多香港移民,港式中文报随之热卖。澳洲东岸如悉尼、墨尔本以及坎贝拉,因为原本就有一些华侨,冲击不大。六四事件爆发,又有一批中国学生滞留这两个国家,再次给当也中文报增多销量。然而,近期不少华裔专业人士到各国觅寻较佳就业机会,却因为他们多数惯用电脑(计算机)网上搜寻资讯,反而不热衷阅读中文报。

必须指出:早期海外中文报政治取向明确,且是办报重点,业务盈亏居次。近30-40年来,则反其道而行,业务表现──主要是销量要大,广告方能财源滚滚,成了报社营运核心。故有一说:“没了读者就没了广告,没了广告没钞票,那什么都没了!”因此,一些报社为争取读者阅读,索性“降格”,香港的《苹果》与《东方》,新加报的《新明》,还有马来西亚的《中国》、《光明》、甚至《星洲》逐个跟风转型,便是最佳实例。

另外还有一种:在澳大利亚,北美洲以及欧洲惯见的“社区免费报”。这类中文报以刊登当地商业资讯为主,偶而刊载一些娱乐消息,销量不大,全靠广告收入生存。

销售网路

港、澳及海外中文报都以两种方式销售,不像中国大陆多数通过邮政人员递送:一、摆放在指定销售点,由零实读者或订户前来领取;

二、委派人员每日将报纸送到订户府上或办公楼。

一般而言,第2种方式销量非常稳定,而且报社与读者关系较密切。

上世纪90年代末期,英国伦敦最先出现英文免费小报,在地铁及公共交通线由专员免费派赠,广受欢迎。因销量大,刊出的广告反应效果好,此后3年,免费小报迅速传遍全球,在10多城市如法泡制,盈利可观。

香港紧步后尘,目前在地铁、公共交道网、以及人口稠密的高楼住宅派出的免费报已有5种,每日销量超过100万份,比收费报还多。新加坡及吉隆坡两个城市虽然也各有一种免费中文报,却因人口结构不同,识中文的人口比例不高,未能取得良好业绩。

印刷技术使用

中国人虽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却是德国人发明近代印刷术,将资讯传播速度一再推向新高峰。西方的电脑〔计算机〕亦早就顺利融入出版业,令中文报从撰稿、照片与文字排版,直至印刷均在线上作业,还能即时与全球各地报社连浅,令资讯传播迅速的网路时代,如虎添翼。

除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其他地区的中文报社往往因价格差异,多数购买欧美的“二手货”,因此进度较慢。不少小型中文报社更因资金匮乏,仍停留在半世纪前的印刷机上,与先进报社差距甚大。

前景

许多先进科技的信仰者一再预言:“网络科技兴起,敲响印刷业丧钟。”

资讯传播近入网络时代,确实令传统印刷业面对艰难挑战。不仅编采人员必须重新审视本身在现代社会中的责职与角色,也为民主政体与言论自由,以至推动社会进步带来新契机。报社人员与政治领袖必须脚踏实地面对这挑战,免遭新科技洪流冲溃。

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报纸出版技术如何变革,现在已无法追上网络资讯传播的速度。换言之,报纸的所谓“新闻”,远远迟过手机及电脑上的消息〔还包括图片及录影〕。全球超过2万家各语文报社无一幸免,任何国家的当权者也难藉操控报纸长期维持政权。

乐观的是:教育普及与资讯发达启开人民的智慧,促成社会快速前进。另一方面,人类心理上及生理上仍会因年龄增长而恋栈于报纸之类的印刷品,而具真实姓名的评论者的“白字黑字”,浮现在新闻纸上往往可靠性较高,进而增强了报章的可信度。

如此看来,距离“报纸是夕阳工业”的日子尚远呢!

热门新闻

阅读全文
李紫绮(左)与妈妈林晓玲(左2)接受媒体访问。其中李紫绮透露,妹妹很细心,不仅会抢著做家务,还知道每个人的喜好和口味。

【货柜失衡压死女子案】自小父亲就离世 姐姐:妹妹是个懂事的孩子

阅读全文

雪州加影工艺城 3食品工厂火灾

阅读全文

【货柜失衡压死女子案】李紫柔临终前致电母亲 “妈咪,很痛”成最后遗言

阅读全文
李凯伦(右)特地到丧府,慰问死者母亲林晓玲(左)。

【货柜失衡压死女子案】 涉案司机对镜头比“V”手势 家属感到愤怒誓要讨回公道

阅读全文

美政府被揭露封锁外星真相 【东方头条】 2024-11-15

阅读全文

再有货柜罗厘夺命

阅读全文

PKFZ弊案:国家的委托,谁在背叛?

名家

原巴生港务局主席李华民感喟“打破缄默是困难的”。他其实是夫子自道,说的是他为“巴生港口自贸区”(PKFZ)弊案著书立说的...

阅读全文

八方论见:政治人物不谈政治?

名家

作者:吾文怪马华总会长拿督蔡细历于4月3日在峇株华团交流会上披露,首相拿督斯里纳吉于本月7日出席峇株举行的万人大集会,是...

阅读全文

陈颂光:杜防政治暴力

名家

上世纪有巫统的文青体育部副部长暗杀森州议长以及国大党派系械斗等事件,前者经刑事法予以惩罚,后者却像卖淫活动那样,竟无一项...

阅读全文

孙和声:第三只眼看政府转型

名家

我国第6任首相纳吉,可说是花样最多的首相。才上任几年,便出台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计划与项目,诸如政府转型计划(GTP)...

阅读全文

八方论见:肤色问题

名家

最近在报章上看到很多关于黑人的负面新闻。首先是一名在大马的黑人因为非礼清洁女工而被保安人员打死;然后有报道指黑人“涉毒卖...

阅读全文

八方论见:两线制还是两种族制?

名家

最近拜读了某篇政治评论,文中声称马华总会长蔡细历说过“国家推行两线制最终会带来两种族制”。笔者认为,此君或许省略了一些关...

阅读全文

谢诗坚:社会主义党自行上路?

名家

社会主义党总秘书阿鲁仄万在一项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在来届大选有意以本身的党徽上阵,并且认为有更高的胜算。虽然与民联站在同一阵...

阅读全文

陈颂光:知过能否改?

名家

首相署部长纳兹里其生也晚,已故首相敦拉萨确实曾经在庄严的国会,承诺1960年内安法令决不用在合法政党的党员身上,但是,那...

阅读全文

杨善勇:华小师资望穿秋水

名家

再快一周,325大集会就满月了,可是,那4道议案如何定夺呢?4月12日与雪州国民型小学教师会面,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一...

阅读全文

古元佑:人生旅途停看听

名家

──写于第10期东禅寺短期出家修道会后星云大师有说:“人生本来就如平交道,任何时刻都要‘停听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