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之外,我们还要反思什么?
“华教”是华社维护华文教育及华人文化的重要堡垒,也是华裔的根。“华教”才是大马华人最珍贵的共同财产;一旦这最后一道防线被击破被冲垮,势必葬送子孙的未来。“华教”该如何永续发展,必然也是华裔所关切的课题。
值此“保卫华教”之课题闹得沸沸扬扬之际,这又让笔者记起了去年9月上旬,正值“子文华小易名掀风波”(引反思)期间,偶然的发现,意外的惊喜--《东方日报》全国版一则“马六甲育英华小种菜推行以农养校”的新闻,醒目的大字标题及照片,首先就形成视觉阅读引导,给读者提供清晰的资讯传递效果。(笔者还特地给编辑部及责任编辑致函道谢)。
翻阅日志还记载著:欣闻母校(这项多方“投入”的自力更生精神)的最新动态,高兴之馀也多了分感动与感怀。想起那1969的年代,母校给我启蒙的地方;如同后年2013即将举行100周年校庆的培风独立中学,即便离校已30几年,笔者仍然时刻密切关注母校的发展动态。
笔者藉一年中三几次赴新加坡就医回寺销假时,顺道回乡探亲之便,也陪同侄子上下学,除了有感受母校的情怀,也借机与其分享述说上世纪“二伯那个年代的故事”。同时,相较于今天相当有型及更完善的软硬体基础建设,和不错的校园环境,小侄子们无碍是幸运多了。更深感当年物资极度贫乏的景况下,母校这一路走过,自给自足的不易为。但亲眼目睹母校旧貌换新颜,毕竟是一件令人欣慰和兴奋的事。当然,学校的茁壮成长,也正是源自于每个年代每位教师和维护母语的大德们远大的发展眼光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述说从前,主要用意也就是要灌输新生代正确的观念,“要知福惜福更要培福和感恩万缘”呀!还有,天下决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凡事靠自己,要自立自强,才能立足于社会。
感恩母校的培养和关怀,光阴似箭,日月如棱。感恩母校,您让我在社会的路途少走了“n”次的弯路。感谢育英华小对孩子的辛勤培育,茁壮成长至今日的绿树成荫。感恩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它昭示著乐观的人生。对母校3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感到欣慰之馀,我依旧以育英而自豪。也衷心地祝愿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未来更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也希望育英的学子们也能越走越远……
未了,笔者欲借此提出(和请教)一个关于华教的“疑惑加困惑”:古人有句话说(也是史上思想家所强调的):“民可以乐成,不可以虑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政策既然是由马华等国阵成员党所谓“内部商量”所制定的,按理应该表现出代表广大人民的心愿。
然,事实却非如此……我看到了一个个愚公、一个个顺公、一个个木公。那么,“马华”诸公就必须为此负责!并付出高昂的代价。又譬如,一场单纯的“华教救亡运动”,我们看到最荒谬的事!真是华社的悲哀呀!大家也肯定会有同感。今天我们的担忧、顾虑实在太多了。制度之外,我们还要反思什么?
文:古元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