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正值华社投入“华教运动”之际,偶然想起吾人除了祭奠亲人以外,也该对(受冤屈的)历代先贤,及英模人物表示怀念吧?乃至那些因遭逢疾病、瘟疫、地震,战争及气候急遽转变等各种“天灾人祸”的亡者,也是不应当被忘记的。他们当中,既有精英分子,也有芸芸众生。他们都留下历史,也是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因为有他们的牺牲,吾人才能倍加珍惜今天;记住他们,吾人才能有勇气昂首阔步地创造和经营新愿景。再者,前车之鉴,切勿掉以轻心,大家就得引以为戒,别再重蹈覆辙。
别东拉西扯,还是言归正传吧。慎终追远是华人生活中的重要观念,清明这一传统节日,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饮水思源”的极致,其中蕴含著浓郁的亲情、深沉的寄托和虔诚的孝心。而个人也一直将它摆在很重要的位置。除非公务有万不得已之情形,一定会向服务单位请个假,为的只是期盼回乡扫墓祭祖,以表追思之敬。
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节诗句,很形象地反映出清明节祭奠亲人的场面。故人已逝,生者常忆。我始终没能忘怀先人浓浓的爱,和对先人的那片眷恋之情,特别是奶奶的风范与人品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或许是因为这孙子面对“先天弱势”的事实)我在所有的孙子之中,蒙奶奶教诲最多,因而受奶奶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最深。纪念先祖、不忘祖训、用祖宗的事迹和教导来鞭策自己进步,我觉得这是清明节文化的核心。先人是根,记住先人,永远维系著自己的生命,支撑著自己的灵魂,也为自己带来一股正向力量与自信,抑或激励自己为达某目标而努力不懈。
我联想到台湾政府早年就已明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近年来中国也顺应民意,将清明规定为法定假日,再次凸显了清明节的重要意义,人们对这一传统节日也愈发重视。事实上,扫墓也是是维护、修整祖先坟墓的祭祖活动,更含有慎终追远的意味,也是“孝道”的具体实践。亦能借此教育后代莫忘先辈,莫忘家史。
未了,顺带一提:清明祭祖表孝心,在“心”不在“形”。民谚早云:“祭祀祭在心,除此不是金。”只要心里充满思念、尊重,即便不花钱,其情也“重如泰山”。只有本著文明、公益、环保的理念,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才能得到更好传承。
文:古元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