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各籍贯文化的“根”,惟国内各类方言的传承及保留情况不一,有的方言因媒体及地理因素而使用广泛,有的则逐渐没落,或进一步影响相关籍贯文化传承。
流传于马来西亚的籍贯方言都是过去上百年来,跟随先贤南渡的乡音,其中主要分为7大类,即福建、广府、客家、潮州、福州、广西及海南,当然也有一些其他小方言群,如兴化及福清等。
随著时代的演进,社会结构的变迁,不少乡团领导都在为祖辈的籍贯方言逐渐没落,传承度式微而感到担忧,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不然,如果依据国内目前的籍贯方言传承情况,可分为3大类,第一类就是拥有媒体传播作为后盾的,同时也有族群盘踞点的方言,可能一些方言精髓已经流失,但是传承度及使用率极高。
广东话使用率高
其二为拥有本身籍贯族群盘踞点的方言,在特定社区依然拥有数量庞大的使用者;最后一类,则是缺乏媒体传播作为后盾,籍贯族群人数少且没有集中地区的少数方言。
文化研究者杜忠全指出,在我国拥有媒体传播作为后盾的方言,使用率都非常高,不但没有出现会让人担忧没落的情况,甚至还可能成为其他籍贯群熟悉或是使用的语言,例如广东话及福建话。
他说,早期国内电视台主要播放的电视节目多是来自香港,导致许多国内的华社,无论是什么籍贯人士,即使不会讲也会听广东话。
“近些年来,也有不少的台剧开始‘登陆’国内的电视台,一些私营电视台更设立以福建话为主的频道,让原本已经在北马、巴生使用率颇高的福建话,也广泛流传。其他籍贯人士看多了台剧,不但开始听得懂福建话,也开始能说上一两句。”
杜忠全继说,一些没有媒体传播作为后盾的方言,胜在拥有本身籍贯群集中的盘踞点,如以实兆远、东马作为盘踞点的福州话,还有各地存有的一些潮州新村或客家新村。
他表示,此类方言依然可在本身的盘踞点获得传承,属社区内的主流方言,即使是地方上的少数方言群,也可能会学习及使用。
“至于较需要担忧的则是海南、广西及其他的小方言群,毕竟它们在国内未占媒体传播的优势,缺乏甚至完全没有盘踞点,而且籍贯群的人数也不多。”
此外,杜忠全透露,籍贯方言与籍贯文化存在著一定的联系,若是少数的籍贯方言没落,将会影响到籍贯文化的传承,特别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如童谣及剧曲等。
他举例,海南人听不懂海南话,可能海南美食还会继续流传,但是再也听不懂海南童谣,或是看不懂琼剧(海南人传统剧曲),广西人也不再懂得欣赏本身的桂剧(广西主要戏剧之一),届时还能谈什么文化传承呢?
建议在家里以方言沟通
若要重新推广及保存方言,留住各籍贯文化的根,最好的方式就是从家里开始,以家做为推广方言的根本,在家里讲方言。
杜忠全表示,基于家庭成员间在家里使用方言沟通为由,以往各类方言传承没有面临许多问题,惟现今小家庭模式,年轻一辈并没有和讲方言的祖父祖母同住,父母都以华语作为沟通语言,所以不懂方言。
他也表示,如果家里使用方言沟通,也不担心年轻一辈受到外界影响而不懂得自身的方言,而有关方言也不会没落,所以从家做为根本推广方言适合不过。
询及近年乡团组织为了保存方言,并举办了讲方言的活动,抑或开设方言班时,他认为成效应该不大,现代人因为生活上的因素,一般不会经常往会馆钻。
部分方言没落 缺乏价值为主因
杜忠全认为社会结构变迁,如国内在20世纪后期,小家庭兴起的情况,是造成一些少数方言没落,还有一些强势方言的文化精髓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说,上世纪80年代后,年轻一辈盛行婚后购屋,在外自组小家庭,小家庭的家长可能受过教育,也有些是跨籍贯群的父母,因此多会放弃方言,而选择更具知识价值及实际优势的华语或英语与孩子沟通。
杜忠全透露,尽管许多人认为国内部分方言的传承式微,极大可能是80年代华社兴起的讲华语运动所致,但他并不这么认为。
柔青年以华语沟通
他表示,目前仍未有人为80年代讲华语运动的成效及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及调查,但有别于新加坡政府推行的讲华语运动,国内的讲华语运动是华社所鼓吹,而且现在一些地区的小学生可能还会讲华文,但上了中学还是会说方言。
另一方面,他补充,虽然柔佛的年轻华裔主要都讲华语,但也不能断定是讲华语运动的影响。
此外,柔佛的华裔主要都是收看新加坡制作的华语电视剧。因此,在占有媒体传播作为后盾的优势上,华语在南马的使用率胜过其他的方言,也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