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燕窝一年的出口禁令,让我国燕农和燕窝商纷纷遭受打击。尽管这个过渡时期,已造成一部分刚起步投资的燕农裹足不前,但行情即便再差,雪州州内的燕屋数量也没有减少,目前依然维持在一定的数量,即超过逾2000间燕屋。
5年前是引燕业的全盛时期,当时很多人因看准这项投资时间短,回酬快的优势,而纷纷投资,也成功吸引不少人将引燕业当作副业来经营。
中国市场的开拓更是大马引燕业蓬勃发展起来的重要关键,因为在大马生产的本地燕窝,有高达80%产量是直接出口销售到中国和海外国家,仅20%在本地市场销售。但是,在遭遇此次出口禁令风波以后,业者已开始思考,要如何增加更多本地市场销售管道,其中,推出“全燕宴”是最新颖的例子。
雪兰莪燕窝商公会秘书卢进才说,除了中国市场,燕子本身无需“饲养”及业者可利用旧式建筑物,包括在租赁一些没人租借和买卖的产业,来设立燕屋等,进一步带动燕窝业的兴起。
他说,直至2、3年前,燕农仍不断增加,促使燕子能选择飞往的燕屋被分散;加上这一年禁止出口至外国,让同业们遭受沉痛打击。
双层燕屋需4万投资
卢进才解释说,虽然现今行情较差,但其实现今雪州设立的燕屋并没有比以前少,反而不断增加。这是因为燕农已经将投资金额放下去,行情再差,设立好的燕屋都不会被拆掉,只会被转卖给其他投资者。
“一般上,将两层商店打通来做‘燕屋’,大约需投资内部设备逾4万令吉,单层的可能需投资2万令吉就已足够;如果选择在郊区兴建大型燕屋,可能则需要投资介于30至50万令吉不等。然而,这笔费用还不包括建筑物和电费。通常,燕子多的地区,燕屋的产业价格会更高。”
卢进才是在接受《东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据悉,目前全马登记的“燕屋”约有5、6万间,雪州就有介于2000至3000间,相较于5年前的鼎盛时期,还增加数百间。
此外,雪兰莪燕窝商公会理事张垂淦指出,对他而言,危机就是商机,因此有一些投资者也会因为现今燕屋被压低价格,而将之收购。
他坦言,虽然这个过渡时期燕屋和燕农数量没有明显减少,对于刚起步的投资者却产生“阻力”,皆处在观望阶段,不敢贸然投资下去。
“早在7、8年前,一些遭到荒芜的产业,因引燕业的进驻,而成功把当地产业带动起来。例如在瓜雪,未发展燕屋前,当地的两层楼商店的产业价值大约为24万令吉,现在当地的产业价值已上升一倍,达50多万令吉。”
开拓更多管道内销燕窝
雪兰莪燕窝商公会会长马瑞莱指出,我国生产的燕窝已一年无法出口至中国,导致全雪州累积逾1000公斤的囤货;但如果保存得宜,8至10年都不会损坏,因此对燕窝投资者而言,暂时是不会出现亏损。
他说,引燕业中,有80%业者并非把引燕业当成主业,而是当作副业来经营;而这些业者当中涵盖各行各业,有的还包括垃圾承包商等。
“目前,已经‘湿身’投下大批资金的业者不会轻易离开,除非是那些刚要在这个行业起步的投资者,看到这种情况会暂时‘离场’。”
“燕窝无法出口后,本地市场成为业者另一生存空间。我们除了与餐馆配合推出燕窝餐外,也在积极开拓燕窝化妆品、白咖啡、旅游景点等的副产品或销售管道。其实在以前,业者就已经在开发本地场,只是还不够普及。”
他相信,若餐馆愿意与公会配合,估计本地销售市场可再增加20%。
燕窝价格下跌40%
“在首创的‘全燕宴’后,我们仍会找寻其他餐馆跟我们一起配合。目前,仍有很多餐馆业者以为,采用燕窝来烹调价格会很贵,其实不然,因为现在的燕窝已经降价。跟以前比较,现在的价格已经下跌30至40%不等。”
据悉,雪兰莪燕窝商公会共有逾400名会员,由于吉隆坡没有公会,因此来自吉隆坡逾30名燕农,都是直接加入雪兰莪燕窝商公会成为一员。
针对公会日后是否将更改名称一事,马瑞莱指出,这要视乎吉隆坡会员人数有多少,才能考虑是否要将雪兰莪燕窝商公会改名。他说,政府规定每公斤的燕窝亚硝酸盐限量为30ppm,而几克的燕窝,其亚硝酸盐可说是微乎其微,如果拿去炖或蒸,基本上燕窝的亚硝酸盐的ppm将达到零。“无论如何,雪兰莪燕窝商公会也坚决反对燕屋要安装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也反对垄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