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强小孩对族群的认同,必须了解一个族群的文化;要了解文化,就要掌握语文;要激发小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就要通过文学。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作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发展重镇,在各方的努力下,文化的幼苗从小就在小学生身上滋长。所不同的是,马来西亚的中华文化推广以华社和非政府组织为主,新加坡则以国家、教育部和学校为推动单位。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副教授胡月宝认为,新加坡缺少大马华社对华教的高支持度,少了身为少数族群的凝聚力,使新国针对学习华文的讨论声音太多,无法汇聚成一股力量。
马新两地小学生写作水平不相伯仲,马新华文精英甚至和中港台华文水平并驾齐驱。让新加坡人羡慕的是,大马华社对华文支持度高,极力培养人才。
曾担任“新马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精英赛”3届评审的胡月宝坦言,除了精英之外,由于社会环境变迁,新加坡小学生普遍华文华语掌握能力较弱,平常生活语言以英语为主。
“马新作为海外华文重镇,特殊华文精英和中港台华文水平没有明显区分,然而综观所有新加坡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变迁,大家只把华文当做应考科目,程度普遍较低。”
新加坡少了凝聚力
她提到,就普及程度而言,华文在中港台为第一语言,在新加坡是第二语言,大马学生还要学习马来语和英语,运用华文的机会较少,语言较弱,这是先天环境造成。
“不过,整体而言,大马华文水平比新加坡好,而大马情况复杂,有独中和国中之分,其中独中较好,华文语言能力强。让新加坡人羡慕的是,大马华社对华文支持度高,极力培养人才。”
她指出,新加坡是由国家、教育部和学校一起推广华文教育。由于新加坡是华人为主的社会,看不到大马华人身为少数民族的族群关系,少了凝聚力。
“新加坡在学习华文的讨论上,声音太多,有人说华文重要,有人说华文难学,难以凝聚一股学习华文的共同目标。整体来看,中国以外的地区就以马新华人最多,两国在提升华文程度和培养华文人才这两方面,都认真努力在做,只是分开做。”
她希望,马新两国在推广中文教育能合作,形成更大的力量,因为放眼海外,马新两地一衣带水,互相影响,两地华文教育发展应放在同一情境下探讨,而华文文学也应一起研究,才有整体性。
“基本上,马新两地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问题,想像力好,比较弱的是他们的生活背景,他们是小学生,难免不了解实际生活,因此有天马行空的想像,但是此发挥实属难能可贵。”
她评价,两地小学生在语言、文字、抒情和表达方面,水准颇高,评审所能观察的差异是各校不同老师对学生的训练模式。
“从文章的结构和用语能力来看,没有太大不同,但不同学校和老师有不同的固定训练模式,使整体写作风格稍微不同。”
她认为,马新仅一水之隔,两地小学生应多交流,通过参加比赛培养写作兴趣。她也因为勇于参加比赛,获得肯定而走上作家和文学研究者的道路。
新马小学创作赛受欢迎
“新马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精英赛”在2007年首次举办,最早由新加坡福州会馆倡议,邀请新山福州十邑会馆联办,参赛学生仅限于新山区和新加坡,当时比赛名为“新柔小学现场华文写作赛”。
2008年开始扩展到新山、峇株巴辖和永平;2009年进一步扩充到新马,包括东马地区;直至2012年的第6届,全国参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根据马来西亚全国选拔赛的参赛总人数,从第4届的3238人到第6届的3826人,共增加588人,其中非华裔学生有增加趋势。
推广比赛培育小作家
新马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精英赛成功推广至全马各地,参与写作比赛人数也逐年上升!
上述比赛的成功推动,有赖于幕后推手大马榕联福女组主任詹秀芳的远见和努力。对她来说,参与写作比赛的人数逐年上升,看到小学生作文程度进步,开始热爱写作,是一种满足感。“有家长会问我何时比赛,还叫我如果有比赛不要忘记提醒他,也有人要求赠送作文书,我认为举办作文比赛更有意义。”
她透露,上述比赛是由总会的青年团和妇女组联办,全国60多个属会参与。“目前正策划中学写作比赛,预料明年可开始推广,采用网络鼓励中学生把作品放上网参赛。”
她希望,接下来能和印尼和泰国华社合作举办,并从写作扩展至口语训练,甚至推广繁体写作,让小学生懂得中文字之美。
比赛全国筹委会主席郑为彪表示,推动小学生写作有意义,最重要推动更多全国学校参与,而鼓励学校的工作是由各属会负责,因此属会身负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