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保姆把小孩视如己出
随著社会型态的变迁,女性就业比率增高,“双薪家庭”成为当今普遍的社会现象。许多双薪父母为了工作,不得不把家中的婴幼儿交给保姆托育。
在城市里,每个家庭对保姆的需求与日俱增,保姆业早已成了一种行业。然而,到底保姆是否市场紧缺,还是因为好保姆重金难求,而身价倍增?
乡镇保姆费从以往的半日月薪200令吉,涨至400令吉;城市保姆费更是水涨船高,以往半日月薪600令吉涨至800令吉。涨幅惊人,却也是现代父母在受到生活水平刺激,而体现出保姆业盛旺的原因之一。
回头再看,婴儿无辜死在保姆手中的案件,一宗又一宗上演,不禁让人感到心寒。
所以,现代父母逼切面对的问题是:“我该如何寻找心目中的好保姆?”
从事保姆事件17年的李英珍(52岁)认为,一个好的保姆最重要是把别人的孩子视如己出。当你视孩子为己出,就会把最好的给他,让他们的家中快乐成长。
“我不分彼此,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孙子都一样,只要他是小孩子,我们吃什么,他们也吃什么,我买什么,也会买一份给他们。”
以往只有乡下地区流行保姆业,因为保姆门槛低,大多都是家庭主妇为了生计或需求而当保姆。
如今城市里也出现不少保姆,而且,有些保姆还是从乡镇来到大城市,一方面为了解决孙子无人照顾的窘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心态问题,认为“自己人照顾比较放心”。
来自霹雳太平的李英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3年前她应儿子之约,两老决定搬来城市居住。然而,在太平带了14年小孩的她,来到大城市面对过于空闲的日子,几乎不能适应。
家庭主妇纷加入分羹
于是,她重新当上“奶妈”,延续她在太平的保姆工作。英珍在屋子大铁门外挂保姆牌,不稍一个星期,便有人上门请她照顾小孩了。
“当我开始了城市保姆工作后,才发现许多双薪父母都情愿把孩子交给保姆看顾。”
英珍说,现代双薪父母若育有2名孩子,都会由夫妻俩分担保姆费。
目前城市的保姆费,半天价格介于700令吉至800令吉,全天候则1400令吉至1600令吉之间,视地区而定。
英珍透露,如今她居住的格拉那再也公寓,大部分的家庭主妇都看准市场,纷纷加入保姆行列。
为生活1人顾8小孩
就以其公寓单位的保姆而言,有些看顾七、八名小孩,有些则照顾五、六名小孩,年龄从1个月大至3、4岁。其中一名妇女因为是单亲妈妈,为了养活自己及供屋,她被逼照单全收。
照她的看法,一个人是难以兼顾这么多小孩。“我照顾3个小孩都已兼顾不暇了,更何况七、八个?”
“坦白说,这些钱不好赚,现在年纪大了,没有更多精力照顾小孩,再多的钱我也不要赚了。”
如今她照顾一对小兄弟及孙女,分别3岁、1岁半(孙女)及1个月大。
她说,身为保姆若要照顾两个或以上的小孩,最好照顾来自相同血源的小孩,因为这样比较听话。
“我时常跟大哥说,要爱惜弟弟哦,大哥就会扮演哥哥的角色,呵护弟弟。”
迟了接孩子 每小时算钱
李英珍认为,看顾太多孩子,很容易出事。据她所知,曾有一个保姆一天照顾8名孩子,导致搅拌机过热,发生小爆炸,伤及保姆的手臂。
她说,该名保姆因为无法把粥煮得稀烂,唯有把它搅烂,每天如此,结果搅拌机负荷不了,有一天竟在保姆使用时发生小爆炸,这是很多保姆都忽略的风险。
她认为,保姆必须全心全意、全情投入给别人孩子更多的爱,所以是无法分心的。然而,她看见的城市保姆却是斤斤计较,以金钱挂帅。
“保姆都不太喜欢给孩子用尿布,因为麻烦清洗,若母亲提出要求,保姆便会提出20令吉要求,作为清洗费。而且,父母若迟了接回孩子,保姆便以每小时计算。”
她说,当保姆要求休假出国旅游时,父母也会从中扣钱。如此的恶性循环,最终只会影响孩子的成长素质。
李英珍从平静的小镇来到大城市,凡事早已习惯讲求随和。她不计较父母延迟接载孩子、不计较自掏腰包为孩子煮有营养的食物、洗孩子的衣服等,让父母很信任她。
“孩子带我出国旅行,向父母请假,他们说,不扣钱也没关系。”
李英珍始终认为,虽然照顾的是别人的孩子,却不能把爱瓜分,必须把同等的爱放在别人的小孩里,孩子必定感觉到保姆的爱。
环境须清洁防范小孩生病
李英珍虽然对别人随和,对自己却颇有要求。她每天早上清晨6时起床,首先是抹干净地面,再为孩子煮粥,之后便等父母把孩子接送过来。
她说,身为一个负责任的保姆,必须确保环境清洁,孩子才不容易生病。
“父母决定把孩子交给我照顾之前,他们都会来我家巡视环境一番。若满意了,才会让我照顾孩子。”
而她也会在孩子送过来的第一天,便教育2、3岁的孩子,不可碰触及攀爬所有家俱、玩具玩后必须自行收拾等。
李英珍为了孩子感觉舒服,不惜劳烦自己勤洗尿布,而且,她也把孩子的衣物与成人的衣物分开洗,以免孩子的衣服被成人衣服沾染色料。
此外,她也说,浴室要保持干爽及经常上锁,避免孩子滑倒;3岁的孩子一旦上厕所,必定由她带领。午后,她也开冷气让孩子睡在大厅上。
“照顾了3年的孩子,会嚷著妈妈找保姆,有时我会偷偷问孩子,喜欢妈妈还是保姆?孩子天真的回答:喜欢保姆。我跟孩子说:在妈妈面前千万不可这样说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