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内战、自然灾害、资源短缺及人口增长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全世界越来越多人流离失所,使难民的定义更为广泛。
2012年《世界难民状况报告》指出,除了战争及政治难民,受经济和气候影响的贫困难民与灾害难民也不在少数,其人数在未来还可能超越前二者,成为一股新趋势。
这些‘新难民’,相信是使未来10年情况更严峻的导因。
而这些离乡背井、为求存不惜冒险远渡重洋的难民及求庇者,等著的不是庇护国敞开大门,却是重重入境阻力与遣返风险。在即将到来的‘世界难民日’,我们不妨思索新难民的崛起、应如何接纳新群体,发挥人道精神?
根据《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公约》,难民是指有正当理由因其种族、宗教、国籍及政治见解或团体所属而遭到迫害,需逃离本身祖国,并由于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回国的人士。
配合即将于本月20日来临的“世界难民日”,联合国难民署于5月31日发布最新一份《世界难民状况报告》,当中披露现今世界因武装冲突、气候变化、自然灾害、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各种因素交互影响,已令越来越多人流离失所。
统计显示,目前全世界流离失所者的总数高达4300万人,包括2600万名境内流离失所者、1500万到1600万名境外难民,以及100万名向境外寻求的庇护者。相信未来十年,这些数字很可能进一步增加。
“令人担忧的是,流离失所者增加的同时,国际庇护及救援空间却在不断缩小。随著现代武装冲突的复杂化,人道救援工作阻碍越多;发达国家则以阻遏非法移民为由,提高庇护门槛,甚至在部分团体煽动下,出现仇外情绪及种族主义抬头的情况。”
大马缅甸难民占90%
在战火连天的叙利亚,长达15个月的内战已导致逾万人丧命,包括数千名儿童。政府军为压制反抗势力,动用坦克及武装直升机大肆炮轰城镇,杀害无辜平民,目前已有约2万人被迫逃亡土耳其避难。
至于亚洲的缅甸,好不容易才逐渐平息内乱,却又因西北部若开邦发生种族冲突而烽烟再起,300余名信奉穆斯林的洛兴亚族老幼,乘船逃往孟加拉寻求庇护时被阻,孟国当局禁止这些身份不受承认的外来者入境,令他们进退两难。
这一群饱受战火摧残,却又不得其门而入的难民,唯有通过各种管道,尝试入境他国,其中包括与缅甸在地域及文化相近的马来西亚。
相较其他高生活水平的发达国家,大马较低的消费水平及地理位置等,无疑更能吸引难民前来求庇。
据统计,国内的难民人数由2010年的9万229人,上升至2012年的9万8100人,增加7871人,而缅甸难民的人数始终高居榜首,占逾90%,目前共有8万9900名缅甸人在马来西亚,其余依次为斯里兰卡(4480人)、索马里(1090人)及伊拉克(790人)。
针对难民在我国不断增加的趋势,大马联合国难民署发言人燕蒂依斯迈接受《东方日报》访问时说,若战乱纷争长期无法缓和,则可预见未来将有更多难民投奔他国求庇,大马也势难幸免。
“难民选择投奔某个国家,除了考量地理及文化外,亦需顾及逃亡路线的远近及安全,是否有亲友住在该处及当地生活情况等。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东南亚及穆斯林难民选择大马的原因。”
难民有别于非法移民
无论如何,国人对于难民身份的认知不足,常把他们与非法移民混为一谈,加上警方及移民厅常在取缔行动中扣留非法打工的难民,更让本地人将他们视为外来淘金客,甚至是滋生社会问题的一群。
燕蒂指,难民署不断地进行宣导,提高国人对难民问题的醒觉,惟仍需长期努力才能让民众改观,了解难民其实是富于生产和积极努力的群体。
“从文化角度来看,其实难民要融入本是由多元种族组成的大马并不难,我国社会具有强大的包容力,易于纳入新群体,展现多元文化的特质。”
在处理难民问题上,其实我国政府已具相当经验,1970年代爆发的印度支那冲突,我国即收容过25万名难民,多年来累积的经验足以应付未来的挑战。
燕蒂透露,尽管大马并非《1951年联合国难民公约》签署国,但依旧与难民署合作处理相关问题,为了保障难民在马的权益,难民署也于去年向政府提呈建议书,要求设立一个法律与行政框架,有效管理难民群体,这项建议也获得大马政府接纳及探讨。
“总体上,保护难民的责任在于庇护国本身,难民署所扮演的角色只是支援当地政府执行任务。”
第三国收容额有限 每年千万人梦碎
除了战争及政治难民,受经济和气候影响的贫困难民与灾害难民也不在少数,加入流离失所的大军行列,其人数在未来还可能超越前二者,成为一股新趋势。
尽管如此,这类“新难民”并未获难民署承认身份,他们不享有难民地位,也无法得到保护,引起不少争议。
燕蒂指出:“经济与灾害难民的权益仍获其国家保护,待问题改善后即可回国,但战争难民却不同,他们既不获国家保护,回国后又受生命威胁,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第三国的收容名额有限,在全球超过1500万难民中,每年仅有区区8万人获机会前往理想国度居住,完全不成正比,使憧憬美好未来的难民希望幻灭,退而求其次在避难国栖身。
安置难民3方案
燕蒂解释,一般上难民折衷方案有3种:自愿遣返、就地融合或安置第三国。“其一,自愿遣返是最理想的情况,只要确认祖国能安全生活,许多难民都愿意返家,但事实往往难以尽如人意。所以,难民或可选择在生活过一段时间的避难国长住,融入在地文化,这类情况也最常见。”
至于最多难民憧憬的安置第三国,既前往欧美等发达国家安居,则由于收容名额有限,以致出现僧多粥少的困境,每年上千万人中仅有约8万人能实现梦想,许多难民一辈子也等不到前往理想国的机会。“我们只能在考量各种因素后,包括申请者无法返国,以及不适合续留避难国,才决定是否将他们迁至向往的国家。”
她透露,身在大马的难民也面对相同问题,但在当局努力斡旋下,去年共有8300名难民如愿以偿迁往第三国。
“正因机会并非人人能获,所以才有许多难民被迫在避难国落叶归根,我国民众应体谅难民有家归不得的苦境,多包容与关心他们。”
融入群体 学会尊重及体谅
陈耀坚坦言,难民学生在刚入学时,的确面对叛逆及社交问题;但他们在上课两星期后,就能逐渐看见转变。
“接触教育及人群之后,他们学会尊重及体谅。同时,我们也让他们参与俱乐部或一些有兴趣的活动,这样一来,他们都能融入本地或外国学生的群体。”
他透露,该课程所招收的难民学生大多来自缅甸,其他也包括了索马里、伊拉克及斯里兰卡等。
“难民青少年的人数达2万5000人之多,但我们每学期只能招收150人,可谓僧多粥少;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希望能开办更多手艺课程,如美发及建筑等。”
寻求金钱赞助
由于提供于难民的课程属免费教育,因此马来西亚精英大学除了从合作伙伴方面取得金钱赞助之外,也需要更多教师愿意开班授课。
他说,由于此课程似慈善的形式,因此只能给予教师象征式的酬劳;此外,也有一些退休人士愿意免费地开班,将一技之长传授予难民学生。
“他们每周的上课时间是从周一至周四,从下午1时至5时;如果学生无法出席,必须给予交代,否则无故旷课3天即会被取消求学资格。”
助难民有一技之长 精英大学免费课程
站在难民的角度,“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句话,更显得其重要性。在我国约有9万名难民,其中2万5000人是青少年,但当中大部分的人都从未受过教育,或是教育基础薄弱。
很多人都将难民标签为“3D”,即“Dirty”(肮脏)、“Dangerous”(危险)及“Difficult Job”(苦力)。
当他们成功进入西方国家寻求庇护之后,部分教育程度低者只能用劳力换取金钱。一些人为了轻易取得金钱,不惜作奸犯科,制造社会问题。
为了协助他们有一技之长,能靠自己的努力赚取生活费,马来西亚精英大学(Help University College)执行董事陈耀坚于去年9月与联合国难民署代表会面后,决定开办免费教育课程,让介于16岁至20岁的难民青少年,有机会受教育。
英语教学掌握沟通
“此课程是以英文教学,为期半年。他们必须先完成3个月的英文课程,接下来3个月则是依个人兴趣选择所要上的课程,包括烹饪、资讯科技、动画、汽车工程及维修、采矿工程及电机工程等。”
他说,开办课程的初期,大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资讯科技课程。希望日后的出路较“高级”,但进入资讯科技课程的先决条件是英文基础要好;之后,他们意识到烹饪的出路更广,甚至学会数道菜式后,能做些小生意。
“每次的烹饪课程后,我们都让他们有个小摊位能卖食物,开始赚钱,这也吸引了更多难民学生选择此课程。”
陈耀坚指出,难民学生在入学前,都会经过一个英文测试,以掌握他们的水准;为了建立一个以英文沟通的环境,所有讲师都是以英文教学,没有翻译。
他说,每学期学生约有150人,第二学期学生将会在本月毕业。预料在7月将招收新一批的难民学生。通常,16岁至17岁的学生为一班,18岁至19岁的学生一班,20岁的学生则独立一班,每班的人数介于10至15人。
联合报导:杨昌奕、陈艾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