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一词其实已不新鲜,其泛指因共同的兴趣与喜好而聚集在虚拟空间的群众。它是伴随著网际网络这种新兴传播与沟通的多媒体科技,而诞生的一个新的想像共同体──网民社群。
根据追踪面子书用户数据的网站Socialbakers今年最新的调查,马来西亚的面子书用户共有1212万9800人,占我国总人口46.37%,其中18至34岁的年龄层就占大马面子书用户63%。同时,大马用户的面友平均达233人,为全球最多;大马人耗在面子书的时间也高居榜首,平均每周9小时。
在这个“全民皆用面子书”的时代,面子书结合了大马308后政治生态骤变的洪流,这些崭新的网络科技产生了与过往全然不同的“政治网民”,在面子书的虚拟空间内百花齐放与相互竞逐,对于政经文教课题也积极评论与传播,而这是否有助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呢?
就读台湾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的大马学子黄瑞泰指出,我国社会的言论长期受官方法令管制,而网路媒介形式的匿名、跨时空特性超出法令预设,因此也成为不受官方操控、且资讯能迅速散播的平台,这对公民社会来说必然有正面的意义。
不过,面子书在短时间内能够产生巨大的舆论以及群众力量,是立基于匿名与跨越时空的特性。群众可以绕过直接面对面跟威权体制冲撞、恐惧与敏感而进行讨论。
“但是,也因为这种虚拟的本质,往往需要真实动员的时候,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公民团体必须认清这个现实,网络可以作为宣传平台,如果过于依赖网络媒介,在必须面对面真实冲撞的时刻,不见得会能把庞大的群众带到现实。”
台湾世新大学传播所博士候选人黄国富在《社交网站上的激情与理性》一文中指出,大马人民长期处于被压抑禁声“失语”的压迫者,缺乏自我表述能力的培养。人们不习惯公共讨论,不易找到适合的表达方式进行讨论与分析,在想法上也会自我设限。
欠缺公共讨论
“不过,这些特性并不表示大马子民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因为社会结构和科技特性等因素,局限许多人在面子书上的表达方式。”
黄国富直指,网民的情感来自生命经验的真实感受,透过直接的文字在面子书上加以揭露,但是民主也需要理性沟通,因此,情感经验需要转化,和他者对话与沟通。
只是,这样的转化需要一些条件,例如打破外在过度压抑的结构,也需要对于知识的好奇心与更友善的对话空间等。
网上交流意见缺全面讨论
曾在公民组织与华团任职的黄瑞泰进一步说明面子书的局限,面子书的另一特性是资讯量过于庞大,使用者只能筛选有兴趣的议题做较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倾向认同立场与看法相似的意见,而这也是面子书的局限,即无法深入与全面地讨论。
“讯息发布者为了引起网民注意,往往采用须哗众取宠的策略,依靠图片、短片与简单的文字等吸引网民,但是牺牲了深入剖析与论述的内容。”
他指出,这种大量依靠图文以及影片的资讯常有鲜明的立场。许多使用者也仅接触自己所熟悉或特定立场的资讯,而形成壁垒分明的小圈子。这种封闭的圈子往往容不下立场相异的资讯以及言论。而且,面子书的资讯量太多也让深入讨论成为不可能任务。因为一篇热门的文章或影片往往有超过百条的评论,以及界面的限制,难以做连续性讨论,所以单纯想透过面子书进行有质量跨界的交流是不可能的。
黄瑞泰指出,公民社会必须把民众从网络拉回现实面,透过传统的讲座、面对面交流、读书会、集会等形式才能够有效地跨界交流。
深化论述 聚集改变社会力量
对于面子书与公民社会发展,黄国富提出乐观的看法。他认为,面子书提供与外在世界更多连结,只是这类透过情感连结所形成的看法,若无法深化形成后续的公共讨论与论述,情绪很快就会疲乏与消退,错失社会学习的契机,也浪费形成公共参与行动的机会。
从308、709、保护苏丹街与关丹反稀土集会等,让被压迫者开始建立自信,相信彼此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些事,让社会变得更好。“这些行动能够展开,面子书是重要平台,它能迅速传递与分享讯息与激发热血,更有自信地挑战掌权者,这时掌权者对网民的贬低,未必会为被压迫者接受,甚至起而反抗‘网络暴民’等的污名化,试图为自身正名。”
他指出,进入众声喧哗的时代,应让这些声音在质量上提升,被压迫者可发展及用自身的语言词汇去诉说所处的世界,共同参与社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