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暴力 (Gender-based violence, GBV),尤其是针对女性和女孩的暴力, 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三分之一的女性在一生中经历过身体或性暴力,超过1.2亿女孩曾遭受强迫性行为,而超过7亿女性在童年时期被逼迫早婚。更令人心痛的是,在全球人口贩卖的受害者种,女性和女孩占比高达70%。
性别暴力的形式层出不穷,包括家庭暴力、性侵害、跟踪骚扰、人口贩运,甚至针对性别非顺从者的暴力。日前,一所柔佛中学数名女同学的照片遭同班男生合成不雅影像,并在Telegram群组中传播牟利。
此外,来自不同学校的受害者也陆续在网络上勇敢站出来,分享自己曾遭遇类似经历的故事。利用人工智能和深伪技术制作他人不雅影像的行为,被称为“科技助长性别暴力”(Technology-facilitated GBV),亦是性别暴力的一种新型态。
性别暴力的根源深植于社会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并受到文化规范、经济压力以及保护体系缺陷的推动和强化。这不仅仅是法律或政策的问题,更是社会价值观的问题,关乎尊严与人权。
性别暴力带来的影响深远而沉重。许多幸存者承受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焦虑、药物滥用等心理折磨,甚至因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而罹患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
其实,马来西亚政府在应对性别暴力方面早就迈出了一些重要步伐。在1994年,我国已在全国各医院急诊部门设立一站式危机中心(OSCC),为幸存者提供医疗、心理和法律援助,成为性别暴力应对体系中的关键支柱。同时,1994年《家庭暴力法》、2017年《儿童性犯罪法》及《反跟踪骚扰法》的出台,也在立法的角度保护幸存者。
性别暴力可能发生在任何社会群体中,但某些群体面临更高的风险。难民、无国籍人士、外籍劳工以及性别非顺从者常常因为缺乏法律身份与社会支持而成为暴力的高危群体。
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与联合国大学国际全球卫生研究所(UNU-IIGH)的报告显示,许多难民女性和女孩沦为家庭暴力、人口贩运和性侵害的受害者,而男性和男孩也未能幸免,在拘留中心遭受强迫劳动和虐待。更令人痛心的是,由于担心被逮捕、驱逐出境或遭到施暴者报复,许多受害者选择了沉默,甚至不敢寻求最基本的医疗救助。
再来,性别非顺从者所面临的暴力更加极端。一些国家对性别非顺从者的刑事定罪加剧了这一风险,导致他们不敢向警方求助或寻求医疗服务。而在医疗机构遇见的污名化和歧视进一步使他们被边缘化,导致护理延误,提高了心理疾病甚至轻生的风险。
要真正应对性别暴力,我们必须从多个层面下手。首先,我们需要在文化和教育层面进行变革,破除根深蒂固的性别刻板印象,让大众认识到性别暴力并非家庭私事或个案,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学校应加强性别平等与性教育,让年轻人从小建立健康的性别观念,学会尊重、理解与平等对待他人。
此外,宗教领袖、社团领袖、媒体以及数字平台也应积极参与,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性别暴力的危害,打破沉默文化,让更多受害者敢于发声。在柔佛中学事件中,老师在接获女学生投诉后发表的“受害者有罪论”,是不能被接受的。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呼吁受害者不要自责并勇于求助,一旦保持沉默,未来会有更多人遭殃。
其次,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性别暴力数据追踪系统,使得政府难以精准识别高风险地区,难以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全面的数据收集机制,以确保资源分配合理,并针对不同群体提供支持。
医疗体系则是另一道防线。许多受害者因担忧被污名化而选择隐瞒自己的经历。这意味著医疗人员必须更加主动识别、介入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医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以掌握“创伤知情护理”(trauma-informed care)的技巧,确保在提供治疗的同时,也给予幸存者心理上的支持。政府也应扩大心理健康资源的可及性,为幸存者提供心理咨询、精神治疗以及同伴支持网络,让他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重建生活。
在法律层面,我们仍需更有力的改革。目前,许多幸存者在刑事司法系统中面临重重障碍,警方的执法态度、法律程序的繁琐、社会的污名化,都使他们的求助之路异常艰难。因此,设立专门的性别暴力法庭,确保受害者能够得到及时与公正的裁决,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同时,执法人员必须接受强制性培训,确保他们在处理此类案件时能够展现出专业尊重与同理心。
我国在应对性别暴力方面虽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前路依然漫长。政府、医疗体系、执法机关、立法机构及公民社会都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真正以幸存者为中心的应对体系。奥斯卡影后瑞茜·威瑟斯彭(Reese Witherspoon)曾说:“暴力周围似乎有一堵无法穿透的沉默之墙,我们必须在打破这种沉默以发挥作用。”
性别暴力受害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法律保护,更需要一个重视康复的医疗体系,一个愿意伸出援手的执法机构,一个公正的司法体系,以及一个勇敢反对性别暴力的社会。大马必须做好准备,在东盟乃至国际舞台上,为预防与应对性别暴力树立典范。
没有人应该在沉默中受苦。杜绝性别暴力,刻不容缓。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