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6 年的一次AI动画公司参访中,宫崎骏看到AI生成的动画角色以一种毫无生命感的方式移动时,脸色立马沈了下来,随后批评这是“对生命本身的侮辱”。
AI的迅猛发展,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无限可能。如今,我们只需要输入简单的指令,在几秒钟内,就能生成一段模仿Ghibli风格的动画。然而 AI真的能取代人类艺术家的灵魂与精神吗?
艺术的本质,除了技法的堆砌,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世界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宫崎骏的动画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只是因为画面唯美,而是因为它们蕴含了艺术家的生命经验与情感厚度。从《龙猫》中温暖的童年幻想,到《千与千寻》里成长的挣扎,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是他对生命的观察与感悟。
相比之下,AI 生成的作品虽然可以模仿风格,但它们无法给予作品灵魂。AI 无法感受喜怒哀乐,也不会在深夜苦苦推敲角色的每一个动作如何更贴近现实情感。换句话说,AI 生成的作品,归根结底只是深度伪造而不是创造。
是的,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个人经历与思想的投射。梵高的星空,是他在精神病院中的孤独写照;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承载了对战争的愤怒;宫崎骏的手绘世界,则是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AI可以生成 Ghibli 风格的作品,但它无法创造出《千与千寻》中千寻对家人的思念,也无法画出《风之谷》里娜乌西卡为和平奔走的眼神。
艺术之所以动人,不只是因为最终呈现的作品,更在于创作的过程。其中的探索、修正与反思过程,正是艺术最珍贵的部分。而 AI 生成的作品,完全跳过了这些过程,走捷径般地凭借算法得出一个结果。
AI 生成艺术的崛起,也带来了一系列关于版权、艺术伦理以及创作权的问题。就如Ghibli 风格的图像如果被 AI 大规模生成,是否意味著艺术家的原创性和知识产权被侵犯?
在AI时代,艺术已经不再局限于创作这一层面,还涉及到如何保护创作者的劳动成果以及如何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版权生态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 AI 技术在艺术领域的潜力。AI 可以成为艺术家的助手,帮助他们完成繁琐的任务,比如快速生成草图、优化颜色搭配,但绝不应该成为创作的主体。
正如摄影技术的发明并没有取代绘画,而是让艺术家探索新的创作方式一样,AI 也不应该让艺术变得机械化与毫无个性。
所以,面对AI带来的便利,我们更应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就好像Steady Gang在2023年用ChatGPT作词的《周懂吗?》中“AI永远不能超越才华的本事” 。
AI或许能模仿笔触的弧度,却难以叙述《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苏菲从自卑到勇敢的蜕变,也调不出《幽灵公主》中阿席达卡在仇恨与怜悯间挣扎的眸光。
AI能够快速生成很多“完美”的图像,但《红猪》里波鲁克带伤的侧脸,反而更珍贵。这些“不完美”的痕迹,恰如《天空之城》的飞行石,虽然看似笨拙,却承载著人类的真实、脆弱情感而熠熠生辉。
所以,真正的艺术就好像《龙猫》中小月送给妹妹的玉米,须得亲手播种,等待破土,才能在雨夜巴士站台传递温度。
宫崎骏或许会说:如果你真的想创作出美好的作品,就请用你的心、眼、手去创作,而不是依赖机器。在这个 AI 逐渐渗透创作领域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惜那些由人类亲手创造的艺术作品,因为那才是最真实和最有灵魂的存在。
当AI用数据不断仿真大师艺术品时,请记得《魔女宅急便》里琪琪失去魔法后,依然用双手为老婆婆烤制的南瓜派。
因为没有捷径的创造,才是照亮心灵的烛火。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