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气候变迁是世界各国所关心的问题,因为气候变迁带来了极端的气候转变,像是我国面对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两极化的气候转变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厄尔尼诺来临时大家在烦恼著怎样解决干旱问题,然而湿润多雨的拉尼娜到来时大家都在担心突发而来的大雨造成的闪电水灾,特别是雪隆一带,逢雨必涝,逢涝必堵,其外近日来还下起冰雹雨。
气候变迁所带来的水灾和干旱问题令我想起去年《文茜世界财经周报》的一篇报道。报道是关于台湾JW生态工法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COP21的展览,台湾发明家陈瑞文的研发,称为“会呼吸的道路”或“海绵道路”,它可以储水,净水和降温,降低空污和生态永续的道路铺设法,一次性地解决气候变迁带来的干旱和洪灾问题。
“会呼吸的道路”源自于学术界针对于气候变迁提出来的海绵城市概念,简单来说:下大雨的时候城市像一个海绵可以吸住雨水,在干旱来临时再把这些水拿出来用。这概念在国际获得广大的回响,包括中国也开始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除此之外,中国中央财政也提供补贴相关的建设。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和福建省建设厅的海绵道路正是采用了此铺路方法。
渗透率强防积水
陈瑞文所研发的“会呼吸的道路”铺路工法是以外界眼中最不环保的混凝土中埋藏导水管,这导水管也成了地表的毛细孔把水引到碎石层,过滤后水就存在道路下,让地底下变身为大水库。这道路的雨水透水率是每小时1万2000毫米,就算是豪雨来临也不会有积水的问题。在大热天时,低地下的水就会自动蒸发,透过地表的毛细孔释放到空气中让温度降低,同时也解决柏油马路带来的热岛效应。
面对如今环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冲击,我国是否开始考虑这样的道路铺设法?试想若我国也开始推广这海绵道路的铺设,不但能解决我国在干旱和水灾所面对的问题,还可向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看齐。
在全年高温多雨的马来西亚,“会呼吸的道路”铺设法远比传统的柏油或透水水泥铺路法更适合。特别是在面对豪雨来临时,雨水排流不及导致路面积水造成的闪电水灾问题,这样的铺设可成为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储水,让水资源能够在干旱时平均分配,确保我国的用水不虞匮乏。所以一条“会呼吸的道路”正是我国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