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尤其是年轻人之间,不论是职场,或是朋友圈里,当介绍新认识之对象(New Acquaintance),或朋友圈中介绍某人的时候,总习惯直呼其"名"而省略了其"姓"。比如说,介绍"曾昭智"(以我名字为例比较容易说明)于他人之时,总喜欢介绍 : 这位是"昭智",而将其"姓",即"曾"氏直接省略掉了。若交情不深的话,他日与对方见面时,便只能称呼"昭智先生"而不是中华传统习惯以姓氏开头尊称的"曾先生"了。所以,不论与他人关系是否熟稔,介绍引荐时,对方应该知其完整之名与姓,会是何等的重要了。
其实,传统华人习惯礼仪中,彼此若是交往不是很密切或初次认识,或说彼此关系并不太熟络的话,一般上与对方称谓的时候,若仅称呼名字、直呼外号或小名,对方会觉得相当的别扭,甚至会感觉唐突失礼。所以,最恰当又符合礼仪的称呼方式,就是依姓氏称呼,如 "张先生"、"李老师"、"黄总经理"、"林医生"等等,尤其是遇到高官显贵如YB、Datuk等有勋衔者,更应该在其头衔后,冠以 "姓" 而非 "名" 了,如YB张、Datuk李、丹斯里黄等等。外国人之社交礼仪中的人身称呼,亦同样以对方姓氏(Family Name)为要,如 Mr. Jones (钟斯先生)、President Kennedy (肯尼迪总统)等等,基本上也都是在身份后面,冠以姓氏为基本礼貌要求的。
早年在中国或台湾等地区,当生活中联系对方家中电话时,拨电者之开头第一句话便是"请问这里是某公馆吗?"(某公馆,就是"某姓人家"的意思)。若对方回答"是"的时候,礼貌上拨电者立马会自我介绍 : 敝姓"某",名"某某",来自"某某某"单位云云。 这是中国人通电话时,需注意的"基本通话礼仪"(Basic Telephone Manners)中的规范性礼貌语。
我们传统的"称谓礼仪",计有"姓名"、"亲属"、"职务" 与 "性别" 这基本四个大称谓类。"称谓礼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交际活动中,都显得尤其重要。有道是 : "人际交往,礼貌当先;与人交谈,称谓当先 " 。故"称谓礼仪"是在对身边亲属、朋友、同事或其他相关人员称呼时,必须注意的一种礼节。准确的称谓,能恰当的体现出,我们与对方当事人之间的"隶属关系"。正确的掌握和运用称谓,则是人际交往中,万不可缺的礼仪因素。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知道,礼貌和称谓,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之际,是何等的重要了。
恰当地使用称谓,是社交活动中的一种基本礼貌。首先,当开始认识某一个陌生人时,我们务必要清楚对方的名和姓。自我介绍时,也务必清楚说明自己的姓和名,缺一不可。我们常说,"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这是形容一个人处事光明磊落,若需告知他人自己的身份、名与姓时,又何惧之有?
但最近我也发现,也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女性朋友,另一厢则十分害怕告知他人自己名字是什么。今日我就遇到一位初次认识的年纪不算大的女性,当知其姓氏后,我随口便问"那该如何称呼您的名字"时,不料竟被她以 "你只要称呼我某某女士就可以了" ,拒绝告知我她的真实名字。错愕下我心里心里嘀咕,莫非我行为有失,被她认为老安哥是心怀不轨之"怪叔叔",连名字都不让知道了?这,应该不是称谓考量的问题了。
该女士如此之"守名如玉",立马让我有如被扇了一记顿悟耳光,想想老安哥是应该回去自我好好反省一番了。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