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步伐,慢一点没关系。”
“再等等吧,可能多几个月就会了。”
“他/她应该只是比较慢热,不大要理睬人。”
“不用担心啦,男孩子是比较慢的。”
以上这些对白,可能一些父母也似曾相识。
犹记得当儿子满两岁体检后初步确诊轻微/中度自闭症,卫生诊所的医生将个案转介往政府医院的耳鼻喉专科(测试听力)及儿童精神专科(一些医院并没有儿童发展专科),也有一些亲友如是告诉我们。
庆幸的是,我和夫婿都有共识,有需要的话,就相信专业的医护团队。正因为儿子在满两岁就开始语言治疗和职能治疗等各种干预,这两年半也看到非常显著的进步。
无可否认,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都存在差异,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路径、性格发展、社交能力本就不同。但问题是,当我们面对明显发展迟缓、反复异常行为、学习或语言落后的征兆时,如果一味地用“再看一看”拖延处理,只会让干预时机一再错过。
根据马来西亚卫生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健康与发病率调查:母婴健康》报告,约有7.4%的五岁以下儿童存在发育迟缓的问题 。这其中,2.7%的儿童在言语和听力方面存在困难,另有4.1%的儿童在社交领域发育迟缓。
我深刻明白一些父母的焦虑、不安、怕判断错,更怕孩子“真的有问题”。惟,发展评估和早期干预,并不是为了孩子贴标签,而是为了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很多时候,孩子不是“不行”,只是“需要被支持”。
实际上,各种干预和特殊教育,正是最贴近“因材施教”的体现,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没有一套教育是完全适合所有人的。
尽管成长从不比速度,但关键发展期仍有其时效。很多需要干预的状况,如语言迟缓、社交障碍、感统失调、专注力不足等,若能及早处理,不仅能提升孩子的学习适应力,也能为家庭大大减轻长远的情绪与经济负担。
诚如我在4月2日刊登的《别耽误了孩子》中所提,父母对孩子的直觉和观察,肯定会比其他人来得更敏感。要让父母接受孩子是星儿(自闭儿的别称)并不容易,但正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直觉和观察,只要父母能跨过心理上那一道墙,那我们才能为孩子的未来绸缪。
成长并不是竞赛,谁先谁后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在对的时间,给孩子对的资源。当我们愿意放下否认(denial)、走进理解的那一刻,也是孩子真正被接住的起点。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