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用人工智能(AI)检测,写作人应该很容易判断一篇文章是否有借助AI之手来完成。要保持原创性,在书写之前最好少去阅读其他人的评论。固然AI能够按起承转合的基本架构去完成一篇文章,在优化文字与造句方面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呈现出来,表面上文章内容显得四平八稳,但机械式的文风,体现不出作者的风格,透过AI加工呈现出来的东西变成了官样文章。
目前大家对AI存在的疑虑是AI像个体量巨大的海棉,但你将文章输入ChatGPT,你个人的观点很快就被吸收。日后ChatGPT被问及类似的问题时,你的观点很可能就成为答案被输出提供给询问者。因此,按逻辑推理,一篇本来有独特见解的论文,一旦输入到ChatGPT进行错别字检查,文章的观点马上就被吸收到AI的资料库。倘若再有其他人把相关的内容输入,AI就会积累更多新的相关知识点。AI仰赖更多的使用者“喂养”,知识含量因而不断增加。
但AI并非无所不能,我曾多次尝试诣问ChatGPT有问1978年大选行动党16名国会议员,第一次得到回复竟然包括黄家定和潘俭伟,答案令人啼笑皆非。在我把正确的16人名单输入之后,再询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才变得正确。
在使用AI之前,必须对所要查询的问题有所了解,才不会让AI所误导。不论是评论文章或论文,讲求的是它的原创性。一旦资料被AI掌握,类似的内容就会流入他人手上。倘若被其他人抢先发表,就会导致后来发表者的相关文章就沦为“抄袭作品”。
人类比AI厉害的地方是人类有自主意识,因而在应用AI检查个人的观点前最好不要全盘托出,而是换成另一种方式去检索。简言之,在询问AI得到解答之前,我们应该对问题的答案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比方说黄家定和行动党八竿子打不著半点关系,竟然会出现ChatGPT回复1978年大选行动党16名国会议员的回答中,如此低级的错误让询问者不得不提高警惕。
当然,AI在作报告确实是好帮手,例如PPT设计、将录音转换成文字、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不同语文的翻译,但有些事件的历史背景,AI因对事件缺乏理解,也会给予错误的回答。例如留台人推动成立留台同学会,AI会理解成一群人在台湾成立同学会。
总而言之,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AI,最好在中午使用,否则早晚会出差错。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