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2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预计将在下周访问马来西亚。这不仅是他继2013年之后再度踏足大马,也是中马建交50周年的重要时刻。
如无意外,这场高规格的国事访问,将伴随一系列投资协议与战略合作的签署。对马来西亚而言,习近平的来访无疑是外交上的高光时刻。但冷静问一句:除了红毯与仪仗队,我们还能、也该期待些什么?
一、从全球角力中看待这场访问
2025年,全球局势已发生深刻变化。美中竞争加剧,区域安全、科技封锁、供应链重组等问题使东南亚成为两大强权角力的核心地带。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自然被北京视为平衡西方势力的重要伙伴。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征收高额关税。马来西亚被征收24%的关税,成为受影响的国家之一。更复杂的是,马来西亚目前尚未任命驻美国大使,政府计划在本月底派遣高级官员前往华盛顿进行谈判。
这种背景下,习近平的来访更显微妙。相比2013年高调铺排的红地毯外交,这一次,安华政府是否会选择“低调处理”以避免刺激美国?这点,值得留意。
二、经济合作:旧瓶新酒还是战略升级?
上一次访马促成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资港口基建、大熊猫外交等等象征著中马战略伙伴关系迈入新阶段。
而这一次,中国将带来的是更大规模的企业代表团。据传将重点推动绿色能源、数码经济与基础设施合作。但问题来了:我们是否已准备好吸收这些投资?在政策稳定性、人力培训、行政效率上,我们是否有与之对接的能力,可以真正让中资留下价值,而不只是“刷过一波GDP数字”?
中资的确可以带来资金与市场,但如果马来西亚依然只是扮演“代工厂”或“原材料转运站”的角色,这样的合作恐怕只是“GDP数字好看”,却对本地人民的生活没有实质拉升。
三、区域稳定:南海谈判与东盟主场
作为南海争议方之一,马来西亚一直采取低调处理、避免高调选边站的策略。过去几年,中国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之间的紧张互动不时浮上台面。而如今,马来西亚身为东盟主席国,能否趁此次高层互访,进而促成中国与东盟在南海问题上的新一轮信任机制,值得观察。
若仅止于签署美丽词藻堆砌的联合声明,却未实质推动多边治理机制,那就错过了一次强化“东盟中心地位”区域承诺的大好机会。
四、从政治姿态到人民感受: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几天,我回顾了2013年习近平访马时的新闻与资料。当时的报章充斥著“中马友好”、“战略伙伴”、“新丝路”的标题,但大部分人民对这些“大词”的感受其实并不强烈。
这一回,情况可能依旧。
我们谈“一带一路”,谈贸易走廊,谈国际合作,但真正的问题是:多少本地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其中?多少大学毕业生能进得去中国企业?文化理解是否足够支撑这一连串的“宏大叙事” ?
人民对国家之间关系的感知,不在于领导人握手多久,而在于这些合作是否带来生活和贸易上的实质改善。
五、官访之外,我们要准备什么?
习近平访马,是一场必须郑重其事的外交动作,但更需要对症下药的国内准备。马中建交50年是一个历史性节点,但如果我们只是靠热烈欢迎来维持关系,那下一次访问再来时,我们恐怕仍在原地踏步。
我们的期待,不能只停留在“有领导人来访”;而应进一步问:来之前,我们做了什么准备?
到访期间,我们争取到什么?离开之后,又落实了什么?
结语:大国来访,马来西亚的筹码是什么?
我们欢迎所有到访的外国领导人,也欢迎合作。但合作需要实力支撑,外交需要有清晰定位。今天的马来西亚需要思考大国为什么需要马来西亚?而非马来西亚为什么需要大国?我们必须清楚自己是谁、要什么、有什么、能给什么,才不会在大国博弈中被边缘化。
这一次中国国家主席来访,我们当然可以期待,但更应该做好准备。准备一个不再只是被选择、而是有能力提出选择的马来西亚。
要看最快最熱資訊,請來Follow我們 《東方日報》WhatsApp Chann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