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人口逐渐往沿海经济特区移动。在这之前中国国内人口的移动是受到管制的,乡区基本上仍然保持宗族社会的模样,福建和广东许多宗族都有500年以上的历史。除了民国时期出洋到海外者,改革开放前留在原乡的男丁,基本上世代都在自己所属的宗族领地生活,因而宗族文化基本上都获得保存与传承。
改革开放之后,基于就业与谋生的需要,农村人口开始往城市移动,仅在假日与过年过节才返乡。年轻人到外地打工后也选择在居住地落户,中国的国内再移民趋势对传统农村引发许多挑战。少子化冲击族亲关系的延续,新生代在城市生活也导致家乡观念的淡化,宗族观念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也逐渐消退。
在城市生活者日常生活接触到的不再是同乡者,生活用语也由普通话取代了家乡的方言,当家乡的长者去世后,住在城市者就少了回乡的需要,年轻一代的家乡观念也日渐淡薄。有专家预测,再过两代人,乡下人口将继续萎缩,中国的地方方言可能会消失。
在中国,宗族内有识之士会意识到移居到外地者将来回乡寻根的需要,因而展开修谱的大工程。这就为新生代的孩子在将来溯源寻根的线索做了准备。但对于海外华社而言,新生代因受教育或就业关系不断出现移居他处的现像,有关祖籍文化、宗族所在地、所属房派和堂号等信息,大多年轻人一问三不知。幸运的是,许多来马的乡族之先贤组织了家族会,保存了从家乡带来的族谱,有者还编纂了旅外族侨世系汇志,让家族的结构得以流传下来。凭借祖上的名字、祖宇等基本资料,返回祖籍地寻亲还有个依据。
目前已经来到网络时代,家族会是最有条件建立一个把南来的先贤资料登录在网站的单位。要吸引年轻人加入家族会,最重要是他们和组织产生链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根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家族成员有怎样的共同符号,透过对祖上事迹的理解,建立自己对祖籍地的认同,家族会的文化传承才不会断层。
许多人都是到了中年或从职场上退休后,在经济条件富足下才想到去追根探源,但往往苦于信息不足,最终带著遗憾而放弃。家族会如果意识到这一点,应当可预先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