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末购买一本书和两支铅笔(图示一本书价格80仙,一支铅笔价格60仙),请问需付多少钱?”这是农历年前有一位友族在社交媒体分享了的一则小学数学考题目,学生书写的答案为2令吉,却被老师批为错误,正确答案是200仙。
这则贴文迅速引起大家的热议,当中不少人认为老师在刁难,毕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人会用200仙,老师的正确答案很显然脱离现实。其实这种题目真正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孩子能够掌握货币之间的换算,培养小学生能够知道日常生活中付款和找钱的基本能力,只是我们在纠结这个题目的标准答案多么荒谬与脱离现实的同时,学校却以配合科技发展而推动校园无现金计划,剥夺了孩子们实际运用这些能力的机会,这才是真正荒谬之处。
校园无现金计划最早是在2019年由时任教育部部长马智礼所提出的建议,他认为透过校园无现金计划,可以减少校园偷窃问题,只是当时因为各种技术问题而不了了之。然而随着网络普及,这一两年来国内不少学校也继续推动校园无现金计划,学生只要带一张扣帐卡(Debit card)或电子钱包就可以在学校食堂、贩卖部等场合付费。
为了推动相关计划,有的学校与合作的银行单位公开宣称透过扣帐卡等系统的使用,可以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财务,但事实上真的如此吗?无现金支付的实际情况是小孩到食堂买一碗3块钱的面,业者输入金额,孩子卡一刷就走,这一来省去了以前用现金的计算、付钱、找钱、核对的流程,对校方和业者来说加速了整个结帐的流程,但对孩子来说则反而对花钱更没有感觉,整个流程根本就没有涉及付钱找钱,未来学生将搞不清楚2角钱和5角钱有什么不同,也可能算不出消费3块3,付了10块钱,应该找回多少钱这最基本的能力,还如何谈财务管理?
很显然所谓的无现金校园计划非但没有办法增进孩子对于财务管理的能力,还违反最基本的理财教育。个人认为使用扣帐卡和电子钱包根本就没有任何学习的需要,中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的是学会如何使用现金,从现金交易中计算自己的消费,掌握“仙”、“角”、“块”之间的转换,从确认自己付出去的现金额度,再确保找回的钱金额是否正确,然后将自己用剩下的零用钱收好。家长也可以要求孩子记录每天剩下的零用钱,然后制定储蓄计划,并且让他们可以支配自己剩馀的零用钱,这才是这个阶段应该培养的理财与自我管理能力。
剥夺孩子学习机会
换个角度来说,无现金校园不会让孩子学会最基本的理财能力,却是可以让管理者更方便的管理与掌握帐目的细节,少了现金交易也省去很多繁琐的记账与管理流程,只是这一切都从管理的便利性来思考,从来就不是以学生理财教育为出发点,因此别用富丽堂皇的理由来包装自己追寻帐目管理上方便,而合理剥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金钱使用和金钱管理能力,毕竟真正的财务管理和理财能力是从现金使用开始,而不是毫无消费感的无现金支付。
教育从来就不是为了方便,学习的过程从来都是有着各种麻烦,如果为了降低校园内金钱失窃问题而禁止学生使用现金,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再说,如果校园无现金计划的逻辑能够成立,那其实学校是不是也可以推动校园无纸笔计划?毕竟今天大家都是透过打字来沟通,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上次用笔书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需要让孩子用笔写字?为什么还要执着于孩子的字体、笔画和笔顺?直接就让孩子熟悉打字,用数码工具来完成所有的作业,这么一来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痛苦,也可以减少老师评阅的难度,又能够迎合数码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不是一举两得吗?
最后还是提醒无现金校园也存在违法的问题,因为根据我国2020年货币法令,任何商家都不得拒收作为法定货币的现金,而校规不能凌驾法律,因此学校与食堂、贩卖部如果拒收现金也属于违法行为,如果真有这相关争议出现时,又是谁要为此决策来承担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