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耆老”二字,时值血气方刚之年。“老”字,当时我仅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形容词。一晃数十载,我为了生活与家庭打拼,虽没做到夫子所谓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伟大境界,但同有他老人家的“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的感叹。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如今我已合格让人“尊称”为“耆老”。人们把“生、老、病、死”这四字用来形容人生必经之过程,这是毫无悬念之事。然而这四个阶段所耗时间之长短,却是因人而异的。
我国第四、第七任首相马哈迪,他出生于1925年,今98岁仍健在。而我国第二任首相阿都拉萨(第六任首相那吉之父)去世时,年仅48岁,为历届去世大马首相最年轻者。去世年龄落差之大,则是同人不同命。
坊间有如此说法: 在你出生的时候,你哭,周围的人在笑(欢愉的迎接你的诞生);而在你去世的时候,你笑(解脱离开这烦恼世俗), 而周围的亲友却为失去你而哭泣,这就是所说的“先苦后甜"。呱呱坠地之后,我们面对未来生活的严峻挑战,是艰苦的。而历过生老病死后的解脱,却是可喜的。若能认知这点,我们往后日子,则可心无挂碍,轻松不惑的度过馀生。
生老病死,许多人所经历者皆为 : 生最长,老次之,病很短,死刹那,这是一种福报,戏称“好死”。 但有者则是:生不长,未经老,病颇长,死折磨,戏称“夭折不得好死",乃人生中最难过的坎。故人们以"不得好死"作为诅咒他人的恶毒语句。
我们在“生”时年幼不知情,“病”者乃未可预期,更遑论“死”为何物,唯有“老”最能探讨。人在老年期常会遇到每况愈下之生理变化,这也算是老来的一种悲哀吧,如 : 躺下不能睡,坐著打瞌睡;以前的事记得清清楚楚,刚才的事却忘得一干二净;当年痾尿射过界,今日痾尿滴湿鞋(泛指男性)等。精力、体力随年龄渐差,无人可免。
老年人要如何以积极态度在窘境中生活呢?首先,我们需接受面对生理日亏的自然规律,学习如何放下心理负担,以积极心态面对眼前事实。就如庄子临终前,弟子们打算厚葬他。庄子则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继送(“继”念jī,这里指的是“陪葬物”)。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意即 : 我以天地为棺椁,视太阳和月亮为璧玉,把星星当作手中的珍珠,把万物当作陪葬品。这样,我的葬礼用品难道还不够齐备吗?还有什么会比这个安排更好的?其实,我们应该对死亡不足惧,怕的是让生命徒然留白,弥留之际回头一看,含恨而终。后悔这辈子没能努力好好活著,完成自己生命中应尽之义务与责任,惜爱身边的至亲。
我们该如何将年老的劣势转换成优势? 答案是,年纪大不是问题,只要认清自己年长优势在哪,用累积的智慧取代体力,用经验取代学历,用方法取代记忆,用策略取代蛮力等等。遇事冷静临危不乱,以“四两拨千斤”靠多年工作与生活经验去解决眼前复杂问题,有效面对严峻的挑战。
面对可怕的死亡,我们又该如何?个人认为,我们应看淡生活上的各种得与失。得不庆幸,失不气馁,效法徐志摩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潇洒心境看待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
多年前,我早为自己写了一副自挽联交内人保管。一旦百年,灵堂上可多一摆设 :
今生一别,毋需伤感;
来世再见,还会是我。
少了生与死的挂碍,老人家接下来可做的,是靠年轻时所培养出来的兴趣,如音乐、旅游、烹饪、园艺、当义工、书法绘画、阅读写文章、运动(高尔夫、游泳、散步)等等,规划自己的生活,借此好好提升退休生活素质,何不快哉?
其实,老之将至,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