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大家可能不知道,老萧是个休闲潜水的爱好者,老萧对海底的生态世界感到深深著迷,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压力时,出发去海岛潜水是最能让压力得到释放的方式。
“潜水活动,难道不会危险吗?”一些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质疑,毕竟背著氧气瓶下潜到未知、神秘的海洋中,除了装备,身理和心理都要有充份的准备。想要潜入水中,探索美丽的海洋,虽然称为“休闲潜水”,却是必须以很严谨的态度去完成理论课程、熟悉装备、实际练习,再通过考试才能被颁发初级潜水证照(Open Water),成为合格的潜水员。想要进一步达到休闲潜水所允许的最高深度(30米),及在夜间进行潜水,见识更深及入夜后的海底世界,则必须再进修进阶的认证课程(Advanced Open Water),这也是大多数潜水爱好者停留的阶段。
那休闲潜水发生事故甚至导致死亡的风险存在吗?有的,根据统计,每一年全世界潜水时发生意外的死亡事故率,为0.016%,或每 10万人中有16人身故。这个数据是否算高,风险是否巨大?作为比较,全球慢跑的意外死亡事故率为0.0130%(每10万人中13人);而马来西亚的交通死亡事故率为0.023%(每10万人中23人),大家可以以此作为参考自行判断。
那既然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我们是否应该选择完全不潜水、不慢跑、不开车?也许你对潜水活动或慢跑不抱任何热情,但若你是一位交通工具驾驶者,平日驾驶著轿车或摩多车,难道为此就选择足不出户,拒绝再上路?
大家要知道,无论是潜水或驾驶交通工具时导致意外发生的原因,主要都是人为疏忽所导致,换句话说,潜水员及驾驶者是可以尽可能避免发生意外的,前提是,大家必须严格遵守潜水员守则及交通规则,潜水时细心检查装备、不擅自离开潜伴;开车时系好安全带、不超速不闯红灯不使用手机,还有,潜水和开车前,都不应该饮酒。
如果大家往人生中的其他大小事物细想,其实会发现,我们做出的任何决定,几乎都伴随著多多少少的风险,我们在生活中,每一天都在主动或被动学习“风险管理”这项技能。
风险管理并不意味著消灭风险,因为那无法被实现,或就算做得到,“零风险”的代价过于巨大;所谓风险管理,应该是尽量降低风险,缩减风险带来的成本(Cost of Risk)并提升我们能够承担、面对、接受风险的能力与范围。
零风险代价
为什么说“零风险”的代价巨大?在理财规划的世界里,最具代表性的风险理论比对,就是选择将钱拿去长期投资,或是长时间将钱存放在很多人认为“零风险”的定期存款。
选择投资,假设投资工具为股票,很显然的我们第一个要承受的是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若选择定存,貌似稳稳吃利息,就算银行突然倒闭,还有大马存款保险机构(PIDM)保障大家的存款(上限25万令吉),完全没有风险不是吗?错!因为银行提供的存款利息,无论在任何时期,都是无法打败通货膨胀,也就是物价上涨的速度与幅度的。
举个活生生的例子,大马麦当劳的套餐价格约以每年约5%的幅度上涨,11年前将985令吉,也就是可以购买100份双层芝士汉堡套餐(2012年每份售价9.85令吉)的钱,存入定存并每年获得利息3%,11年后这笔款项增长成 1363令吉,但拿去购买同样的套餐,却只能够买到 82份了(2023年每份售价16.46令吉)。
所以在这个比对中,选择将钱拿去投资,会出现可能盈利,也可能亏损的结果,但看似“零风险”的定期存款,在铁定败给通胀的情况下,只会出现“包输”的局面,所以定存并不适合资产作为长期的归宿,说明了“零风险”的成本反而更高、更可怕。
在以上所有为了各种目的选择去冒险的情况,都有对应且存在持续进步空间的风险管理方式,例如潜水爱好者可以更上一层楼,像老萧选择成为“救援潜水员”(Rescue Diver),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救人或至少自救、驾驶者可以选择安全性更高的交通工具并持续锻炼驾驶技术、不谙投资的朋友可以通过阅读投资书籍来提升自己对投资的醒觉与认知。
无论是工作、生活和投资,作为总结,老萧想要引用来自星巴克全球非执行董事长梅乐蒂‧霍布森(Mellody Hobson)的名言并送给大家:“所有风险中最大的一个,就是不冒任何险”(The risk of all is not taking one)。